毗卢寺壁画(局部)。
封龙山二号窟“千佛洞”中的精美雕像。
一座千年古寺,以存有明代精美的宗教壁画而驰名中外;一座石窟,留下了精美的佛教石窟造像遗迹。毗卢寺和封龙山石窟作为我市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讲述着它们的故事。
毗卢寺:精美壁画驰名中外
在我市新华区上京村东,有一座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古老庙宇——毗卢寺,这是我市市区内唯一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古寺,以存有明代精美的宗教壁画而驰名中外,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寺精美的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悠久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品,与甘肃敦煌、北京法海寺、山西永乐宫内的壁画齐名。
据《方舆汇编》和寺内现存碑碣记载,毗卢寺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宋、元、明各朝均曾重修。原来规模较大,建筑较多,现仅存释迦殿和毗卢殿。
前殿即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青瓦顶,前出廊后接抱厦。殿内正面塑释迦牟尼坐像一尊,两旁塑有佛的弟子迦叶和阿难,四壁绘有壁画83平方米,内容是中国化的佛教故事及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后殿为毗卢殿,也是毗卢寺的主殿,建在高1米的月台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抱厦,平面呈十字形。殿脊两端有龙头凤凰卷尾的鸱吻,飞檐深远,瓦顶坡度缓和,因而外观舒畅,形制特殊,俗称“五花八角殿”。殿内中央佛台上供奉的是佛教的本尊主佛毗卢遮那(印度语,意为光明普照),故该寺称为毗卢寺。四周墙上是平方米驰名中外的宗教壁画,上下分三排,绘有天堂、地狱、人间、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忠臣良将等儒、释、道三教各种神像人物位,都是工笔重彩。又把他们分成个小组合,每个组合旁有名号榜题,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壁画艺术特点。画工运用沥粉贴金的技法,让壁画呈现出一派逼真、立体、金碧辉煌的意境。
在民间的说法中东为上,所以壁画精品大多在毗卢殿东壁。水陆道场必须出场的灵魂人物南极长生大帝、玄天上帝、天妃圣母、地藏王菩萨、四海龙王等虽然就几种颜色,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用线条和颜色把衣服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虽人物众多,却层次分明。
这些壁画虽属宗教题材,但透过宗教的帷幔,仍然能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有的还直接描绘了劳动人民的形象。
毗卢寺壁画是我国以壁画形式绘制的水陆画(佛教寺院中举行水陆法会时所用的神像画)重要作品,其独到之处在于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堂,集三教人物于同一画面,气韵生动,色彩艳丽。毗卢寺壁画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比著名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的人物还多近一倍,其构图、线描、着色、人物刻画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古代美术具有重要价值。
封龙山石窟:摩崖雕刻魅力独特
封龙山是河北最早的佛教名山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封龙山一带就设置了飞龙邑。在汉代时,封龙山与元氏境内的三公山、灵山一同得到了官民的祭祀,在以后的历代,佛、道、儒三教均在此留下了重要遗迹。封龙山石窟作为佛教石窟造像遗迹,年成为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西石堂、东石堂和八仙堂,都分布在封龙山南坡,但东石堂、八仙堂内摩崖雕刻均已不存。
北齐时期,开凿佛教石窟造像之风大兴。南有邯郸响堂山石窟,北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间地带就是封龙山石窟。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以及后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封龙山石窟遭到损毁,但遗留保护下来的文物,仍保留着它独特的魅力。
西石堂又称“西石窟”,位于封龙山南麓、北龙池村北的山坡上。西石堂自西向东分为一号、二号、三号石窟。
一号窟为三世佛窟。窟口呈圆拱形,窟内地面为方形,长宽各约3米有余,穹隆顶。窟内左、右、后壁各刻有一尊主佛,分别为阿弥陀佛、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以此表示释迦牟尼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变形态。释迦牟尼身后饰通身光和圆头光,左手置于左腿上,右臂屈肘前伸,形态端庄安详。窟内除三尊主佛外,四壁还刻有大大小小九十多个小佛龛。小佛龛题材不一,或一尊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形式多样,各有风采。
二号窟为千佛洞,与一号窟相比大了很多。进去正中是一中心石柱,柱上雕刻如来坐佛一尊,佛身后还刻有背光。如来佛形象高大,坐于须弥座上,身着一件双领下垂的衣服。宝座三面刻有舞伎歌女,形态惟妙惟肖。窟内四壁浮雕的造像纵横交错,计有千余,因之此窟叫做“千佛洞”。浮雕的造像形态基本一致,但手势却各异,遗憾的是,许多造像的头部被损毁,现在看到的多是后来依据当时的风格修补上的。二号窟的窟顶平整,中心藻井当时以黑、白、赭三种颜色彩绘了缠枝莲花图案,仔细辩认,还能依稀看到暗红色的花卉图案。
三号窟刻有卧佛一尊,为如来涅槃之意。佛像头枕莲花纹方枕,右手置于头下,左手置放身上,双足并拢,双目微合,神态安详,头西足东,侧身卧于石台之上。卧佛面部及足部雕凿细腻,躯体只有阴线刻纹,寥寥数痕以示衣褶,与头脚的雕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三号窟上方还有明井陉兵备副使檇李许应逵的题刻一处,语句哲理尤深,耐人寻味。
关于西石堂开凿时间的确定,是北齐一个叫刘秋礼的人“无意”中帮后人完成的。他于北齐武平三年(年)到此一游,在石窟东侧崖壁上留下了“中山刘秋礼武平三年之时”11个刻字。此人名不见经传,刻的字也随山就势、散乱无章,但这些珍贵的字,证实了西石堂的开凿年代应在公元年之前。文物专家根据雕刻风格判断,一号窟大约完成于北齐,二号窟完成于唐代,三号窟完成年代有争议,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是明代。
东石堂又称东石窟,位于封龙山东麓南坡,仅凿一窟,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像,四周壁上有18个小龛,原放置十八罗汉。据考证,东石堂开凿于宋代。
杨惠玲张晓峰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