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同的一个期盼,就是那里的云冈石窟!由于交通和机遇的羁绊,总是被搁浅,成了心中的一个“症结”,无法释怀……
这次大同之行,虽未能窥见古城中的两架辽构,但云冈得愿,也算了却了长期的一份思念。
读石窟,仰大像,涤心怀
大同,终于得以踏上这块“通透”的雁北古城,云冈石窟也应景式到来的自然了。全国三大石窟(也是世界三大石窟寺)——我的最后一站,来的有些晚,但精彩相伴,值得增盈的回味和品鉴。
古城西山
云冈石窟,明朝时开始的称谓,以前叫武州山石窟寺,位于大同市西面的武州山上。
漫漶的字体已湮灭
云冈,是本厚重的书!但因年久失佚,云冈留下来的文字记录、现场记录的资料甚少,就是有也是一言半辞的辞藻华丽的泛泛之誉,最著名的该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描述了: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很美的风景描述下的武州山,斯人已去,山还在,大像仍存,其余的都过往云烟了……
斯人已去,尚有精灵驻守,蹉跎的过眼云烟……
说到云冈石窟最初的发现,还是在上世纪初期的年,日本学者根据县志资料的记载,按图索骥的在大同西的武州山寻得,接下来的研究也是超前的。
宿白先生在云冈石窟16~20窟前的题字碑
我国研究比世界晚了一步,但在上世纪中叶,宿白先生在《永乐大典》上找到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并给予详细解读,后又对云冈石窟寺的研究成文有五篇,基本奠定了目前普遍认为的“云冈学”的基石。
云冈第20~19窟(即昙曜五窟中的两窟)远景
按宿白先生的理念,石窟寺分“凉州模式”到“平城模式”。大家知道,我国佛教是由古印度北上,沿河西走廊行进东迁而来。凉州(武威)模式(笈多风格,第一时间传到中国)都以“礼拜”的形式,以造像为中心(就是造大像),后传至平城(大同)的。
而平城模式,则在第一次太武帝灭佛后的文成帝复法开凿的,大像更有深层的意义,积极的引申了佛义——“司制石像,令如帝身”(即王、法一如),加之北魏东征西讨,从凉州、青齐迁徙来众多的僧人和工匠艺人(昙曜就是来自凉州),从文成帝复法开始了云冈石窟的开凿。
具体开凿的时间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时期:从公元年~年,昙曜开凿五窟开始,动用皇家力量,五年竣工(即现在的编号16~20窟);第二时期:从公元年~年(平城迁洛),除了五窟后其余的几个(其中:1-2双窟,3窟,5-6双窟,7-8双窟,9~10双窟,是一组)大窟;剩下的都属于后期陆续民间的力量开凿的了。
下面就跟随着我的视觉,走进云冈石窟,通过几个看点,边走边聊,尽量把所知道的信息予以展开,力争起到抛砖引玉的一个效果。
“第一眼”:满足了古建的情怀
这次来云冈,我的“第一眼”则给了按顺序看到的第一、二窟,和西面不远处就能眺望到的五、六窟挑出的窟檐了。
古建木构,也是我的不二选择。
2窟的中心塔柱局部
看到2窟的中心塔柱,首先联想到家乡河北定兴的北齐义慈惠石柱。看到的是“满眼”石仿木构上的古建构件,诸如檐柱、一斗三升和人字拱,当然中心柱南面开龛的交脚佛及二弟子仍很清晰可辨。
(具体1、2窟的佛义,引言——
云冈第1、2窟,均为中心塔柱式洞窟。这样的北魏塔窟,从佛教意义上,历来被认作是《金光明经》教义的体现。其整体形制上,表现出的“四方四佛”之意,十分鲜明。因而,堪称“护国寺”者,以第1、2双窟最为合适。第1、2窟该是云冈诸大窟中最晚完成的洞窟。
———本段文字来源: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
说到云冈的原始状态是否有木构,是否有殿宇,目前还在论证中,就宿白先生的观点看,十个大寺应在辽代才有,具体在追溯到北魏时期,可查的仅有三个(3窟灵岩寺等)。
就目前来讲,第一~二十窟,至少在辽代是有窟檐的!
第五、六窟檐
为四层木构楼阁,清初顺治八年所修,也是目前仅存下来的木构。
清代的檐柱、撩风槫、圆长替木和阑额紧紧相拥
长替木和阑额间设有云拱,可见浮雕和彩绘
清代木构,早已消弱了斗拱的使命,改增固梁枋的作用,应是受西方建筑的影响而为。
昙曜五窟
都说,中国的石窟看云冈,而云冈的主看昙曜五窟,这次我也是奔着这个目的来的!
本来昙曜五窟就是整个云冈石雕群的主体,五个窟室的巨像形态依据西域“巨佛信仰”的观念建造,明确体现以帝身为佛体的皇权与佛法统一的意识。
五窟的主尊也表示着从拓跋珪起始的五位皇帝,但具体到个体名谁,至今未有确定的结论,据孙昌武先生书中给出的一种说法,现给予摘录:
太武帝(18窟),明元帝(19窟),道武帝(20窟),景穆帝(17窟)和孝文帝(16窟)
下面我们就走进洞窟,走进昙曜五窟中……
20窟全景(窟顶已崩毁)
20窟窟壁细节
20窟主尊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袒右袈裟,具有犍陀罗遗风。
20窟东立佛(西侧已毁)
明窗下的19窟主尊
仰视下的19窟主尊
19窟主尊耳轮齐肩,下颌崩毁,衣纹轻薄贴体。
19窟西耳洞倚坐佛
西耳洞壁龛浮雕细节(可见交脚和释迦多宝佛)
19窟窗外各开一耳洞,内倚坐佛,分窗安置的三世佛形式。
远望18窟主尊
身披千佛袈裟(局部)
18窟左胁侍及弟子细节
18窟主尊身披千佛袈裟,左胁侍菩萨头戴花冠,典雅秀丽,上五弟子具为西域特征,或提瓶或拈花或有悟,令人叹绝!
仰视17窟主尊
17窟主尊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佛。最有说服力的是该窟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碍于角度,无法拍摄到)
16窟主尊
16窟主尊为释迦立佛,波纹状发髻,身披褒衣博带袈裟,胸结带下垂,属于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饰。
昙曜五窟,看的是大像,看得是气势,是皇家的制式。
这里顺便谈谈敦煌,之所以一直避讳没提,就因为敦煌莫高窟是民间的力量开凿的,延续性长,从十六国直到明清,而云冈则95%以上为北魏时期开凿,且集皇权和全国艺术的最高等级。
武州山上仍可见嘉靖年间始建的军堡
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是,敦煌被破坏、盗毁的众多,而云冈石窟则属于“另类”,虽然在明朝中期开始衰败,尤其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来大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总体保护的还算相对完好,在明代的嘉靖年间,在这里还设置了云冈军堡,以抵御外族的侵扰,尤其在民国初期,相对全国石窟寺(尤其是敦煌)的恶性破损盗窃,山西的地盘可谓是“模范省”,就在第五、六窟前面,是石佛寺,并设立有一所小学(这里一直有个云冈村的。说到这里,顺便插一句,其实在年前,云冈石窟景区的大门也是设在这里的,那时的云冈是很“干净”和“纯粹”的。进门直面造像,可立即进入主题。后来扩建,搬迁了云冈村,在南部增加了一些绿地和景点,即所谓恢复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情景再现,但毕竟是近仿,和北麓石窟总不搭界的,大门被东迁的很远,“原貌”的保持,其实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还有一个“警察所”,是专门对石窟进行保护的,使我们现在得以较完整的欣赏到北魏时期石窟寺的精华。
云冈最大的洞窟
第三窟,是云冈开凿的最大洞窟,但洞内的造像最终完成于初唐(该造像初定隋代,后普遍认可为唐初)主尊为阿弥陀佛及两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
3窟造像侧影
右胁侍
左胁侍
主尊神态超然
主尊倚坐,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
云冈最美的石窟
说到完整性,云冈石窟最完美最精致的应该是第六窟了,设计的理念和意图基本开满,没有任何的遗漏和后期的人为破损,堪称最完美的一座窟!是最值得一看的窟,五窟为过渡,具有唐代遗风,并被后世施粉彩,而第六窟是目前云冈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窟。
先看第五窟:
主尊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
主尊图
西壁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
(我伫立在此足足停留了五分钟)
在五窟的西侧就是云冈最美的第六窟了。刚进券顶门,就被两侧壁面上的佛龛和造像,美呆了!
第六窟后室窟门券顶及右侧壁上的细节
石券顶门上和洞窟西壁上的细节
分前后室,前室被外围木构包裹住,后室为四方中心柱形塔庙窟,四面有龛,按照中心意图完全修完,保存了当时设计和工艺水平。
仰视下的中心柱上面的细节
大力佛细节
四方中心柱(上下两层)下面四面开龛,上面从明窗看(最佳方式登楼阁在明窗处观摩,普通观众是没有这个眼缘的)为四个朝向背靠背的站立大力佛。四角各有伫立的佛塔,佛塔由大象托举着。
壁面之一
壁面之二
四壁开满,分三层,最上为立像龛,中为坐佛龛,三层是连续性佛传故事。
而四方中心柱的下面是本窟的精华,四面开龛,正对门的为主尊跏趺坐佛;西龛是一倚坐佛;北龛是释迦多宝;东龛一交脚佛。两侧浮雕了佛传故事。
南龛主尊跏趺坐佛
西龛倚坐佛
北龛释迦多宝
东龛交脚佛
自十六国时期兴起凿造石窟之风,到北魏臻于极盛。从社会角度看,是从统治者到各族各阶层民众信仰的产物;从艺术发展角度看,又鲜明地体现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上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相融合,创造“中国化”佛教艺术的成果。
魏巍武州山,湍湍武州川之水,以山定水,以水定城的大同,岁月蹉跎,虽沧海桑田,云冈石窟仍在,仍在展示着余年前的辉煌……
(后记:写这篇文章很辛苦,爬书找资料,以敬畏之心而就。由于本身是造像方面的初学者,面对浩瀚无垠的佛义,岂敢造次着多言多语,这篇只算一个自己积淀点的资料信息,加以汇总,但愿能对您了解云冈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1)本文的主线,参考喜马拉雅《路书》第19期内容展开的,在此感谢节目的主讲古村和瞿暇。
(2)部分术语和资料来自孙昌武先生编纂的《北方民族与佛教: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一书,也致以感谢。
年4月27日正午写于云伫山房by杨群佑
相知如阅读,横竖间似“,”停顿,又如“。”般驻留
感谢如约在文字中
闲来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