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时期出现了一个完全以“孝道”为主题、更与中国本土传统伦理思想吻合的故事画,即著名的《睒子本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题材在北周时期的第、、、窟四个洞窟中同时出现,可见其受欢迎之程度。
莫高窟第窟-壁画-窟顶北披-睒子故事据佛经说,迦夷国有一对盲人夫妇,生一儿子取名睒子。至孝仁慈奉行十善”,“奉事父母如人事天”。睒子成年后随父母进深山修道,结草庐而居,采野果汲流水以供饮食。睒子“以蒲草为父母作屋施置床褥,不寒不热恒得其宜”,父母饥饿时,便去摘“取百种果蓏”。睒子还常常与“獐鹿众鸟”一起嬉戏歌唱,“以娱乐盲父母”。但有一天,迦夷国王进山狩猎,追赶鹿群至溪边,正遇睒子披着鹿皮衣在溪边汲水,国王拔箭射鹿,误中睒子。睒子大呼:“谁持一毒箭射杀三道人?”国王闻声,立即下马来到睒子面前。看见自己射的是人,又听睒子讲述了与父母在山中修行二十余年的经过,国王更是悔恨自责。睒子原谅国王,但说自己身命虽然不足惜,只是死后留下衰老且双目失明的父母无人照顾,甚是放心不下。国王长跪向睒子悔过,并说如果睒子命终,自己便不再还国,一定留在山中供养睒子的盲父母。睒子听国王话之后,释然闭目。国王随即入山向盲父母报告睒子被射之事,并引双亲到睒子处。盲父母见睒子已死,伏尸恸哭,痛不欲生。由于睒子孝顺父母,感动天地,天神來,睒子复活。同时,盲父母的眼前也呈现一片光明。显然,是睒子的至孝,国王的仁爱,感动了上天,让睒子重生,父母复明。自此以后,迦夷国人“悉奉五戒修行十善”,该地区也风调雨顺,国富民安,昌盛太平。
不仅敦煌石窟的北周时期绘有不少《睒子本生》故事画,新疆克孜尔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地区北朝时期也绘刻有不少《睒子本生》故事画。《睒子本生》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是佛教为了协调与本土统治者的关系,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就从佛经中选择具有忠君孝道内容的故事,绘制、镌刻在佛教石窟中,大力宣扬,借此证明佛教也是主张忠君孝道的。佛经中,有关睒子的故事显然最具忠君孝道思想,故事表现了三种思想:其一,孝亲思想。睒子在深山中采果汲水,孝养盲父盲母20余年。其二,忠君思想。国王狩猎,误中睒子,但睒子在临终前,并不怨恨国王,只要求国王关照供养自己的父母。其三,仁爱思想。国王误射睒子,自责其罪,亲自到盲父母草庐前,忏悔谢罪,并遵照睒子遗愿,把二位老人供养终身。
入乡随俗,择有利而行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变则通,不变则休矣。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胡同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