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莲花尊的发现可追溯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年末,为了解华北人民政府在年搜集的多件河北景县十八乱冢封氏墓出土文物的情况,北京历史博物馆派张季前往景县进行调查。
景县十八乱冢封氏墓群距县城东南15里,当时还保存有封土的墓16座,年村民掘开了那些墓葬,其中4座没有塌陷的墓葬一一封魔奴墓、封延之墓、封子绘墓、祖氏墓中的随葬品大部分被取出,后来景县政府搜集了被掘出的文物。
南北朝育瓷莲花尊的发现
年,山西太原南郊沙沟村一墓葬出土2件莲花尊,根据墓志可知,墓主斛律徹卒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年),窆于开皇十七年(公元年)。其中出土两绿釉尊残件,形制相似,图案略不同。
河南鹤壁出土一件青釉贴、刻花尊,藏于河南博物院,被认为是北朝的。
刘毅年《青瓷莲花尊研宄》一文将此件归为流散的青瓷莲花尊,年南京大学夏秋函在硕士论文《试论北朝青瓷》中也称这件器物为青瓷莲花尊。年,山东淄博淄川区龙泉公社和庄发现的一座墓葬出土青釉莲花瓷尊一件,另有尊盖一件。调查报告推测墓葬年代为北朝晚期。
1.出土青瓷莲花尊
《说文解字》道:“尊,酒器也。”《辞海》对“尊”的其中一个解释是:“古代酒器。青铜制,鼓腹侈口,高圈足,作圆形或方形,形制较多。用以盛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后也泛指一切酒器。”
如此看来,青瓷莲花尊被称作“尊”,是比较符合其器形特点的。作为本文研宄对象的青瓷莲花尊,一般来说,侈口,长颈,腹鼓,上下腹分别装饰仰覆莲花,圈足较高,施青釉。
封氏墓群、灵山大墓的几件,是最典型的青瓷莲花尊。有些器物没有圈足,比如对门山南朝墓的一件是假圈足,斛律徹墓的两件是喇叭形底,北大考古系讲义收录的钵盂山的一件亦如是;何家大湾的一件虽有圈足但足部较低。还有一些器物无从确认其足部的确切情况,但它们的足部都具有一定高度且外撇。
瓷莲花尊与南北朝青瓷
南北朝时期普遍流行以莲瓣装饰瓷器,这与前代相比是一个明显的差别。莲花尊可谓使用莲花纹最多最复杂的器形,有装饰越来越夸张繁缛的趋势。那么,莲花尊的出现是否与莲瓣纹的普遍使用有关呢?
1.体态
南北朝都有出土的洪州窑莲瓣纹青瓷,器形较少。碗上的莲瓣以侧视角度装饰在器外,微微呈浮雕状,每瓣中间刻划两道平行的竖线,每两瓣之间还露出里层的瓣尖。或莲瓣微微浮于碗壁,并以三或四重细线刻划出莲瓣轮廓。盏托的莲瓣都以俯视角度装饰于器内,每瓣中间或竖线,每两瓣之间饰下层露出的莲瓣一角。
南朝出土洪州窑莲瓣纹青瓷还有盘,装饰与盏托相似,只是中间有莲蓬。岳州窑碗在器内装饰一朵俯视的完整莲瓣,中间有莲蓬,和洪州窑盘、盏托内的莲花不同,瓣中无竖线,瓣间也无另一层瓣尖。盘内装饰比较特殊,压印中心的莲蓬和周围相互分开的草叶纹。莲瓣纹器形比洪州窑多,罐、壶、座都饰以侧视莲瓣。
浮雕式带系罐在上腹饰覆莲瓣,瓣尖在腹中间外展。刻划式带系罐分别在上下腹饰仰覆莲瓣,两瓣之间露出另一层瓣尖,仰覆莲瓣间饰以忍冬。莲花座只有李弼墓一例,为浮雕式,一大瓣上盖以两小瓣的复瓣式。
另外,常见以三或四重细线条刻划出莲瓣轮廓,瓣形或近三角,或窄长略尖,有双层花瓣时,后一层小瓣尖也会以多重线刻划。还有少量器物,以四重线刻划莲瓣的同时,于瓣中央刻出一道细线,这种瓣形比前者更圆润。
另有浅浮雕式莲瓣纹,莲瓣整体微微高于器壁,或以四重线在浮雕莲瓣上划出莲瓣的轮廓,或在瓣中央刻划两条平行竖线。其中,在外壁浮雕窄长莲瓣并刻划轮廓的碗,以及在器内以多重细线刻划洪州窑式样莲花的盘、盏托也应是洪州窑产品。在碗内细线刻划太阳形莲花的可能是越窑产品。
盘口壶、鸡首壶、带系罐、唾壶等器形的莲瓣呈侧视状,这些以四重线刻划,或浅浮雕和多重线刻划兼有的器物,目前还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同一窑口。
2.南北朝青瓷器的传播与莲花尊的出现,有何关联
将南北朝出土南方产莲瓣纹青瓷按器形排列,可见青瓷器上装饰莲瓣于东晋晚期开始出现,南朝时期非常流行。然而,岳州窑和洪州窑产南方青瓷器在五世纪末北魏迁洛以前就有所发现,但莲瓣纹青瓷直到六世纪初期才在北朝墓葬较多出现。莲瓣纹青瓷的出现早晚似乎暗合了南朝向北朝的瓷器传播。
青瓷莲花尊便在南方青瓷传播,及流行莲瓣装饰的背景下产生。五世纪晚期出现了何家大湾莲花尊,接着出现约在六世纪初期的对门山南朝墓莲花尊,六世纪中期出现封氏墓群莲花尊,六世纪晚期出现淄博和庄墓和斛律徹墓莲花尊。之前一直存在争议的北朝莲花尊产地问题的答案也慢慢清晰起来。
从时间上看,封氏墓群莲花尊的出现与南方产莲瓣纹青瓷器在北朝的流行是一致的。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了北方产青瓷,但器形较少,装饰大都简单,莲瓣纹不多,制作不精,达不到制作像封氏墓群莲花尊那样精美器物的水平。
例如李亨墓出土带系罐饰覆莲瓣,有岳州窑带系罐的意味,但明显简单粗陋。其他青瓷带系罐有器形似岳州窑产品,但不饰莲瓣者。如北齐崔昂墓出土北方产青瓷四系罐,腹中部有一道突出的绳格纹。此种器形的带系罐若有莲瓣装饰复杂的情况,都是釉陶器,如李云墓、赵明度墓出土者。
因此,以出现时间和当时北方瓷器和釉陶器的生产状况来看,封氏墓群莲花尊应属南朝产青瓷。
3.莲花纹的出现与传播
东晋南朝时,莲花图案在陶瓷器(包括青瓷莲花尊)上的普遍使用,往往被认为是佛教盛行的结果。但未见将这两者联系完全阐释清楚的论述。对江西青瓷莲瓣纹佛教意义解读的论述稍多。
年黄颐寿《清江出土南朝青瓷》一文就讲到,莲瓣图案最具时代特色,在盘、碗、壶等器物上多见,并认为它们的出现与佛教有关。另外,在北朝佛教石窟中,单瓣莲花纹样的出现与其在瓦当中出现的时间一致。
年以前都只有复瓣莲花纹,从胡太后时期开始,出现了单瓣莲花纹,并一直沿用到东魏北齐。
南朝莲花纹瓦当还被视为与朝鲜半岛、日本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例证,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莲花纹瓦当明显受到了南朝的影响;而南朝莲瓣纹装饰的青瓷恰好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一一在韩国百济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与句容西斛村残墓的腹浮雕莲瓣带系罐、灵山大墓和封氏墓出土莲花尊腹部莲瓣完全相同的器物或残片,如此似乎可以进一步确信青瓷莲花尊是南朝所产的器物。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意义
青瓷莲花尊的用途和意义难以断定的原因,一是出土量少,二是大多数莲花尊都不见出土墓葬的发掘报告,缺乏出土位置和器物组合的信息。有发掘或调查简报的只有封氏墓群、武昌何家大湾、淄博和庄墓和斛律徹墓,其中得知出土位置的只有两处一一何家大湾的一件出土于甬道前部一侧,斛律徹墓的发现于墓室中部尸骨附近。
还需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器物因相似而被给予了同样的名称,但无法理所应当地认为它们意义等同。
1.佛教礼器之无法确认
与佛教有关的因素在考古材料里有太多体现,但佛教因素的使用与专门为佛教礼仪所定制,是不同的概念。出土莲花尊的墓葬是否有可能随葬礼佛用品,封氏墓群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其中的封魔奴墓,未见出土仰覆莲花大尊,却出土了许多铜器,和唐宋塔基地宫中的器物组合进行比较,可以认为它们很可能是铜礼佛用具,且封魔奴的名字很可能与信仰释教有关。
2.莲花尊佛教因素辨析
目前尚未有可以证明莲花尊是佛教礼器的证据,但莲花尊中有不少佛教因素。莲花纹是佛教美术中重要的主题,被用作佛像装饰,被认为是佛诞生、转世的象征和神圣之花。3其实在佛教诞生之前,莲花纹在各地已有积极的象征意义,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都已广泛使用莲花纹饰。
当然,随着佛教的东传,包含佛教意义莲纹的传入是无法否认的。莲花纹与佛教一起,通过丝编之路传入,从云冈石窟开始在北朝的石窟寺中被普遍应用。在这以前,我国本土早期莲纹在汉画像石中有较多出现,以四出、八出为主,多为桃形瓣,瓣体饱满,内或素心或装饰弧形等。
总结
青瓷莲花尊的出现,与南北朝时期青瓷生产的背景密不可分。南朝青瓷不同于东晋的素面,流行莲瓣纹装饰,东魏北齐也有类似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莲花尊的产地、甚至是窑口问题,似乎都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单从莲花尊纹样装饰的角度来看,只能说它受到了佛教纹样的影响。但这种现象在南北朝并不鲜见,南朝墓葬砖画就吸收了大量佛教来源的题材,而这并不影响其对传统神灵及道教因素的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