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说》的内容与绘制技法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有一套彩绘地图集,绫纸本,每叶开本为纵26.3厘米,横33.1厘米。蓝色封面封底,封面居中贴签题写图名“整饬大同左卫兵备道造完所属各城堡图说”[①]。图集中地图32幅,说29篇,其中“三路总图”及各路总图共4幅,各占1叶,“三路总图”所附“云西地里图说”亦占1叶,各路总图无图说,其余各城堡右图左说,各占半叶。具体细目为:三路总图、云西地里图说、中路总图、左卫城、右卫城、杀虎堡、破虎堡、铁山堡、牛心堡、残虎堡、马堡、红土堡、黄土堡、云阳堡、三屯堡、马营堡、北西路总图、助马堡、拒门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破鲁堡、保安堡、云冈堡、云西堡、威远路总图、威远城、云石堡、威虎堡、威平堡、祁家河堡、高山城。图中无比例尺,亦无方向标,但大体保持上北下南的方向。这套图集描绘了大同左卫兵备道所辖地区(约今山西左云、右玉两县)的山脉、河流、城堡、边墙以及城堡之间的交通路线。
《图说》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法来描绘大同左卫道辖区内的各种地理信息,如山脉绘成不同颜色的山峦形状,河流则用绿色曲线表示,有些河段,尤其是山间河流或一些河流的上游(多为从山上流出)则绘成较粗的赭石色带状,似是强调这类季节性河流暴发时携带泥沙导致河水较浑浊的现象。城堡周边的民堡、庙宇、接火墩等亦绘出,只是与城堡相比画得很小,以示并非重点。交通线用红色细线条描绘,交通线的走向绘制得非常明晰,在具体城堡图中尤其明显,若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对照,则可看出是反映了当时的交通路线情况。如“云西堡图”(见图2),该堡位于十里河谷地南岸,地势由南至向下倾斜。从图2来看,云西堡只开北门,自是因为当时的交通线是沿着十里河的河谷,避免上坡绕行。另外北门外加修了一圈堡墙,究其原因,一方面当是十里河河道摆动较大,对南岸形成冲击威胁,加修堡墙有防范洪水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云西堡图来看,道路与城堡相通之处为外堡墙的东西二侧小门,可见亦起到瓮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样,对于一些绘制者认为重要的地形地貌,《图说》中亦着重绘出,甚至加以夸张地表现,以凸显其重要意义,如高山城北十里河南岸的阶地和台地。
边墙、烽燧和各类城堡是《图说》表现的重点,边墙用立面的带状墙体表现,每隔一段绘制一座敌楼状符号,中间夹有烽燧状符号。城堡用立面的方形城垣形状表示,上面画有城楼、角楼和城门,以读图者鸟瞰审视的方向,以平立面结合的方式表现出角度。以城门和城楼为例,南城墙与北城墙的城楼、角楼、城门都是正向,而东西两侧则向两边外侧倒置。城门的数量与方位虽然在《图说》中并未提及,但从图上所表现内容与《三镇图说》、《三云筹俎考》相对照来看,是一致的。可见城门、城楼是一座城堡防御体系中的关键部位,绘图者对之非常重视。城堡的轮廓绘制得非常细致,一些与普通方形城堡不同的特别形制亦被清晰绘出,比如高山城、受沧头河威胁而收起西南城角的右卫城、包筑有大型关厢的助马堡等。
图中建筑的着色,分为蓝色与黄色两类,大部分城堡、少数边墙的边台以及城堡(包括很多村堡)的城门都用蓝色涂抹;而用黄色着色的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1.边墙与大多数边台。2.塞外废弃的城堡,有玉林城、丰州城、凉城儿、云内城等,并在四面城垣上绘出缺口,以示废弃。3.腹里接火墩。4.村堡或寺庙等建筑,如“左卫城”图中的端午村、十里窑村、马立寨村、李石匠村、向阳寨村、南荆庄、马到头等,“右卫城”图中的真武庙、草沟堡、辛堡子、王杰窑子、油坊头堡、刘家堡、包官岭堡、高家堡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堡门都是绘成蓝色的。5.马营河堡、三屯堡、旧云石堡、旧云冈堡、云冈堡、平集堡等少数官堡,但堡门都着以蓝色。从《图说》中的文字记载来看,墙体着黄色的这几座官堡具有一个共同点:堡墙都是土筑,没有包砖。而其他城堡除残虎堡、马堡、红土堡、祁家河堡系“用石包修”外,尽皆是用砖包砌。从边墙来看,今天大同、左云和右玉三地的明长城墙体均未发现包砖痕迹,而若干敌楼、城门则为砖砌。[②]可见黄色与蓝色是为区分城堡等建筑墙体土筑与砖石包甃两种情况,大同左卫道地处塞上要地,城堡等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自是当地军政机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