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彭,年生,祖籍江苏扬州,汉语语言专业,师承老一辈西泠印社社员谭建丞,吴觉池,高式农,韩天衡以及国画大师朱屺噡。
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员
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研究院特聘教授
北京荣宝斋签约书法家
文化部中国艺术文化促进会艺术教育委员会艺术中心主任
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陈半丁艺术研究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
北京大学书法名师班成员
西安美院访问学者
北京董陶窑陶瓷研究所职业书法家
正草隶篆,诗书画印俱佳,作品字体多样,形式感强烈。多年来曾在国内多地及澳门举办过个人书法展,作品被南京博物院、淮安博物馆、澳门展览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扬州档案馆,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单位收藏。
作品《天道酬勤》上海拍卖行拍出了18万远人民币的高价。
作品《诚信赢天下》在年上海世博会拿到书法金奖。
怎么形容杨彭呢?他每天的时间基本就是全部在读书写字,吃茶聊天,打牌钓鱼,这些娱乐活动他好像什么也不会。他每天工作在10个小时以上,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从没考虑过要停下来。
杨彭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艺术家,尽管他年已65岁,但在学习上仍然精力旺盛,始终充满活力。正因为他广学博览,所以他的作品里面反映出来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正草隶篆,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杨彭用在学习研究上的时间足够以保证他的研究成果,所以使得他创作起来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我常说,学习时间决定了一个艺术家积累的厚度。
从杨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组合能力特别强。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近年来杨彭创作的题汉画像石刻和题佛像石刻的一组作品,而他从事这个题材的研究起码有十多个年头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彭在这个领域就是中国书法界的佼佼者之一,是走在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所谓“题“,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依于原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再创作,从而形成另一件崭新书法作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花大功夫对汉画像石刻形成的历史,不同地域石刻的风格,各种文字书写特点的掌握,将文字与石刻结会起来的能力等等。仅仅是一件拓片作品,就凝聚了一个艺术家毕生的精力。当一个人一生对一件事情孜孜的追求,然后把这件事精致,精准,精细,精确的做好时,他己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了,杨彭就是这样一个人。
杨彭认为,单就一件原拓的拓片而言,它巳经非常美了,它的美,在于通过质朴的石刻线条的痕迹,所显示出来凹凸的质感以及表现出来的内在的雄浑,古拙,豪迈和气势。汉画像石刻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石刻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很多,有反映天文地理之日月星辰的,有反映风水神话的,有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及平民生活的,也有反映战争等题材的。杨彭所选的基本上都是车马之类图案,场面巨大,有气势,寓意吉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杨彭认为,正因为石刻历史悠远,它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文化的内涵的意义,要大于他艺术层面的本身价值。他在题跋的时候,都会仔细观察每一张拓片之间的区别,正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年代所出现的石刻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我们在再次升华这些作品的时候,才有必要让我们的审美标准符合这些作品的内涵。杨彭认为只有用金文书写,才能与这些远古的石刻拓片相匹配,也就是"搭"。如果是用秀丽飘逸的行草书去写,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放在一起,势必会影响这件作品的整体效果。
何况,中国的文字到了秦朝,字形就单一了。因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对文字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形成了小篆。而这一字体工整秀气,也不适合用来题汉画像石刻,唯有用金文来书写才是最佳的方式。西周战国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书写出来的文字是丰富多彩的,而有的文字是铸造出来的,有的是刻出来的,有的是写出来的,千姿百态,天真烂漫,字体多种多样,选择余地极大,非常适合书写这一类的拓片作品。可见杨彭对拓片的创作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十多年来,杨彭的拓片书法作品一直深受全国收藏者的喜欢。
杨彭创作的另一类拓片作品是涉及佛教题材的石刻,对这一类作品的书写要求更高。首先要对佛教的经典经文有一定了解,对佛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穿透力要进行感悟,在你的你的字里行间要让人感受到佛的这种大慈大悲的亲善力。中国的佛教石刻有很多,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以及各地具有特色的石窟石洞,石刻砖刻的经文,以及我们现在常见到的大量的汉碑隶书碑刻,以及篆书的碑额,龙门二十品,爨宝子爨龙颜碑刻,杨彭都有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这对杨彭的拓片创作帮助都特别大。
我们常说,要学会融会贯通,聪明的人会举一反三。当今社会的信息量特别大,如果我们用专门的时间去一一学习,那肯定做不到。只有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多做笔记,多悟多实践,才能烂熟于心,用时信手拈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件佛教题材的作品,是杨彭近几年创作的。他说创作这几件作品着实不易,从有创意到创作成功,历时好多年,一是自己的功力达不到,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题材。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有创作的冲动和挑战性。常年写老一套的作品,必然索之无味,一旦见到一件好的拓片,奇思妙想陡然涌出,不经意中一件佳作便问世人间,也可谓一件三年得。
杨彭的这两件佛刻拓片作品都是2米4的巨制,当他先见到这两件拓片时,心中大喜,从没遇到过这样大的作品。于是连夜创作,熬时三四天,一次成功,所观之人无不为之震撼。小作品要有韵味,大作品要的是气势,杨彭都达到了。
我常对别人说,看看杨彭,就知道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了。事情就是这样,杨彭在书法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是常人的几倍,是一般人不可比的。他善读书,善学习,善思考,才使他有了今天的积累,思如泉涌,佳作倍出。
通过对杨彭的了解,我们也期待杨彭能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作品。
作者:王家连(海南省书协副主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