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百帆假期小帆同学。这座建筑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他与莫高窟隔河相望,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是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陈列中心于年2月开工,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
走进陈列中心,您将欣赏到8个1:1复制的精美洞窟,他们是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还可以看到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等,从多角度展示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
洞窟的开凿
我们现在了解一下洞窟是怎么开凿的,大家可能对莫高窟都会有大概的了解,洞窟共有个,有壁画、雕塑的洞窟个,剩余个洞窟都是当时工匠的生活窟,它们坐西面东,坐落在鸣沙山东面的断崖上。开凿洞窟首先要选择好的崖面,确定洞窟在崖面上的位置,从莫高窟崖面实际情况来看,当年营造洞窟应该是一个挨着一个营造的。选好位置我们就要按图纸开凿洞窟,开窟并不像在黄土高原挖窑洞那么简单,他需要根据洞窟所表现的题材、形状、规模事先进行缜密的设计,同时在施工作业上要求极高,如果设计不周难以实现预想的形状和规模,同时也会出现破坏岩石结构造成塌方,甚至祸及上下左右的洞窟。首先要挖地基,洞窟所指的地基是窟前栈道的路面,一般与窟内的地面基本一致,如果洞窟有明窗,应该从窗户挖起,挖进一定的距离应该向上挖去,由洞窟顶部凿出顶部的形状后,在由上往下开凿,而后挖通门洞甬道,直接完成洞窟。自上而下的施工方法是为了避免塌方和施工安全,还有会省工省力,便于砂石由高往下送出容易。当一座洞窟挖好后,先将壁面修理平整并留下密集的凿迹,这样有利于泥层和岩体结合的牢固。接下来要制作地丈,地丈又分为泥皮地丈和白灰皮地丈,适用于绘制壁画的基底,整个洞窟的内外必须做这种工艺的处理,地丈处理的好坏决定壁画的质量和寿命,最后我们就可以在洞窟内绘制壁画了。一座洞窟的营造时间,因洞窟的大小、窟主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小的一年半载,大的两三年不等,而数十米高的大佛窟,则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壁画的颜料
我们了解一下绘制莫高窟壁画的颜料。莫高窟现存壁画4.5万平方米,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不仅是世界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敦煌石窟中,为我们保存了古代千百年间,十余个朝代的大量彩绘艺术的颜料样品,是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敦煌壁画彩塑中主要应用的颜色为红、蓝、绿、棕黑、白等色系的30多种颜色。大部分颜料都产自敦煌本地,如朱砂矿、绿铜矿等。而有一些颜料则是从外地购买来的。
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红色颜料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土红。特别在早期洞窟的壁画彩塑中,即十六国、北魏、西魏和北周,使用土红更多。到了唐代,随着朱砂和铅丹的大量使用,土红应用越来越少。到了晚唐土红的应用再次多起来。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土红已经从河西走廊出产的赤铁矿中大量制得,一方面说明唐代绘画艺术高度发展,颜料的应用更为丰富了。
壁画中蓝色颜料,早期以青金石为主。青金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玉石之一。青金石因“色相如天”,很受中外帝王的器重,所以在古代多被用来制作皇室的各种玉器工艺品。由于青金石具有美丽的天蓝色,所以,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而敦煌石窟是应用青金石颜料时间最长,用量最多的地点之一。在北朝至元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截至目前,在中国还没发现有青金石的矿产资源,世界上只有阿富汗等几个国家出产青金石。到了中期随着石青的应用,青金石逐渐减少,变为以石青为主,到了晚期开始大量使用群青。这种变化说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天然青金石是从阿富汗、印度等国传入新疆,再传入敦煌的。
这些经历了千百年的壁画,至今仍然光彩鲜艳,金碧辉煌。各种颜料历经千百年自然演变的情况,在画面上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它们的耐光、耐磨、耐久等性能在这座特殊的天然实验室中得到了经久的考验。而有一部分壁画因使用了非矿物质颜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已经变色变黑。
塑像的制作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莫高窟内雕塑的制作过程,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石窟,分别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我们今天参观的敦煌莫高窟。其它三座石窟是以石雕、石塑、石刻为主,因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面的断崖上,属砂砾性岩石,质地疏松,无法雕刻佛像,所以莫高窟除南北大像、涅槃窟睡佛像为石胎泥塑外,大多雕塑都是木胎泥塑。什么是木胎泥塑呢?首先,就要用木头扎成十字的形状,根据塑像不同的姿态,或高或矮。再在木头上用麦草、芨芨草或者红柳枝条扎出塑像的头、手、身体、腿,大概的形状,接下来再用粗糙的草泥捏出人的形态,用细泥塑出人物的五官表情、衣褶、配饰等。最后就是为塑像上色。这些千姿百态的塑像展示了当是工匠们娴熟的技艺、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