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的文物陈列室里,有一座石塔上的塔刹(塔顶)它高约五十五厘米,最宽处约有十四厘米,一个出檐将这小小的塔分为两个部分:下部呈方形,每侧各有一个佛龛,内浮雕着两尊小佛坐像;檐上是山花樵叶状的雉堞,四面山花中各雕有一尊小佛坐像,最上部是九重相轮,整个刹体雕工精细,端庄大方。小塔顶静静地矗立着,人们不禁发问,塔顶在此,塔身哪儿去了?
原来这是一座雕有一千多尊小佛的九层方形石塔,它建造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公元年)的北魏平城(山西大同),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为祈求国家太平而建造了此塔。一直保存在崇福寺内的弥陀殿中。
塔刹,现存朔州市文物博物馆倭寇侵华期间,侵略者将石塔劫往东瀛装箱时,一位满怀爱国热忱的工人悄悄地把塔顶藏了起来。他不甘心祖国的珍贵文物落入异国他乡。后来,石塔的塔顶回到了崇福寺,但塔身漂落何方,却查无音信。
那千佛古塔的塔身哪里去了呢?研究古代建筑的专家们在探寻。这座九层古塔是中国早期楼阁式石塔的实例之一,是中国式的重楼建筑和印度式窣堵婆的巧妙结合,是国内仅有的公元五世纪的古塔,是国宝中珍品。
塔身.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院雕塑专家们在寻觅。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石雕艺术高超惊世看了塔顶的宝瓶莲花、小佛坐像,谁不想研究那雕刻在两米石塔上的一千多尊佛像;亲眼一睹那塔座正面的两个供养比丘奉献释迦摩尼宝珠的英姿,还有那护法莲花吼狮的雄风。
研究北魏书法的人们在寻找。因为石塔题铭与年大同出土的太和八年(公元)《司马金龙墓表》书体十分相似,是一份珍贵的书法资料,被众多书家史家捧称“稀世极品”。
塔身拓片塔身究竟哪里去了呢?
无巧不成书,就在多方学者专家苦苦寻找之际,七十年代末期,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艺术史学院海因里希,格拉德,弗兰茨教授来我国访问期间,将他近年所著的《中国塔及窣堵婆》一书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书中收有他从台湾拍摄的朔州市崇福寺原存北魏石塔的照片,并附有说明,原来,塔身的确曾被劫往东瀛,抗战胜利后归还了祖国,但却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
从弗兰茨教授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塔的顶部缺了些东西,所以他推断“此塔原来应有一个小塔顶(塔刹)。有幸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张早期在朔州市崇福寺内拍摄的照片,人们看到,在石塔全貌中,顶部那个塔刹,正是现存朔州市崇福寺的这件珍宝。
老照片.完整的曹天度石塔多谢弗兰茨教授的来访,千佛石塔的身世终于揭晓,石塔塔身并没有飘落异国而是在他乡,也没有离开祖国的土地,它在我们的宝岛一台湾!遗憾的是,一件完整的艺术珍品,国宝文物,至今身悬两地、隔海相叹。海峡两岸,又有多少专家、教授及游人看塔顶想塔身,望塔身而盼塔顶呢?正是:古塔相思情切切,身悬两地心悠悠。
不过啊,笔者坚信这件国宝级千佛石塔,总有那么一天,会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矗立在诞生它的原雁北地区。
与曹天度石塔同时期的云冈石窟塔柱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