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山西博物院迎来了一位新“住客”,它只有一个佛头的造型,但是却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并且曾在海外漂泊了近百年,直到如今才被海外华人同胞送回家乡。它就是归属于云冈石窟的人物头像。
云冈石窟称得上是世界上都排的上号的雕刻建筑群,它始建于我国北魏时期,当时北魏佛教盛行,北魏文成帝为了彰显国力以及弘扬佛法,就选址在位于我国如今的山西大同的一座山上动工,开始建造石窟群,也就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建造几乎持续了我国之后的整个历史,从北魏文成帝开始,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都对云冈石窟进行过不同程度上的建造以及修缮,也就是因为这上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的维护,我们才能在如今见到如此壮丽并且保存相对完善的云冈石窟群。
在我国历史上,类似云冈石窟群这样的艺术群落有不少,但是云冈石窟群绝对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地位。云冈石窟群因其整体建造时间比较长,所以现在我们对它大致分为了三个建造时期,每一个建造时期都代表了那个时期独有的艺术什么和雕塑文化,各具特色。
早期的云冈石窟也叫“昙曜五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北魏有个高僧名叫昙曜,他是当时的佛教大师,在和尚中间威望非常之高。有一天当他行至武州山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于是,云冈石窟工程的序幕开始了。
北魏历史中有一次迁都洛阳的事情,而在迁都之前的北魏孝文帝时期,是北魏最为稳定的时候,这一时期的石窟被称作是中期石窟,正是因为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中期石窟的雕像群大多精美华丽,不仅如此,在题材上也极为丰富,可以说,中国化的佛教石窟艺术正是这一时期基本完成的。
后来,北魏迁都洛阳,云冈石窟的创作步入后期,这个时候,大型的石窟开凿工程已经停止,但是层出不穷的小型附属石窟群开始出现,也许是对世事时局的感慨,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清秀典雅”,佛像以及菩萨大多身材纤细,这一特点在同时期的龙门石窟中也有表现。
云冈石窟群被大致规划为了二十个窟,每一个石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以及代表之作。其中,最近送回来的那个头像就是属于第七窟的鲜卑人物头像,这个头像原属于第七窟的一个鲜卑人雕像,这个雕像还有一个他的“孪生兄弟”,“孪生兄弟”始终完整的保留至今,如今,雕像的头像回归终于让这两个“兄弟”得以圆满相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