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宋绍祖墓中出土一座石椁,因五个特殊原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5/4/20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山西大同的文物工作者们,在一次平常的考古勘探中,却让一座年的古墓重见天日,而墓中造型奇特的石椁更让人惊叹不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石椁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年4月,有一家高新企业,在山西大同雁北师院在水坡寺乡曹夫楼村附近新征用地,准备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按照规定,在动工之前,先要由考古研究所在此地进行一番勘察,以确定地下没有古墓,才可以挖掘地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一次的“例行检查”,却出土了一座北魏的大墓。该大墓由11座墓葬组成,砖室墓穴5处,土洞墓穴6座,可是其中10座古墓都损毁严重,无法找到明确纪年。只有一座墓葬中,在出土的石椁上找到“太和元年五十人用公三千盐豉卅斛”等字样。

该座墓中出土了多件陪葬品,考古专家通过推断,发现墓主人是北魏的贵族宋绍祖与妻子。经过对石椁的仔细查验,墓主人尸骨在发现时已经被零散地摆在椁顶,很明显,这是盗墓贼所为。由于椁内无棺材的木质痕迹,因而可以判定,该墓是以石椁代木棺的墓葬形式,看来这具怪异石椁的作用颇大。若是想得到更多关于宋绍祖墓内有用的信息,只有从这具石椁入手。

小编之所以会将石椁用“怪异”来形容,正是因为它的造型太过特殊。在我们的印象中,椁的造型应该是长方形的“大盒子”,用来包在棺材外面起保护作用,而这座石椁的造型却几乎可以称作是一座“殿宇”。

该椁高厘米,长厘米,宽厘米,总共有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外形的殿堂建筑为悬山顶式结构,前设檐廊,面阔三间,形态为一斗三升人字拱。外壁雕多个铺首衔环,内部绘有奏乐人,舞蹈人等壁画,但由于日久年长,导致壁画被腐蚀严重,可是恢弘壮观的石椁,却依然可以认定其为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殡葬的实物。

宋绍祖墓中的石椁,被专家认为是极为珍贵的国宝,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五点“绝不一般”的原因。

1.宋绍祖墓中出土的石椁,无论是建造水准、雕刻工艺、结构力学应用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尤其是其“殿宇”的花样造型,在历代的墓葬中非常罕见。2.根据现代出土的古墓石椁来看,从唐代以后,悬山顶式的结构已经基本绝迹。宋绍祖墓中石椁的出土,为现代考古学家研究当时的殡葬制度以及建筑结构,提供了相当宝贵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称为是北魏时期殡葬最为鲜活的实物。3.根据石椁的建筑造型以及雕刻的文字来看,考古专家们能大致推断出用料情况,结构造型与施工手法,从而有效的判断出北魏时期的物价水平以及用工情况等。

4.宋绍祖墓中石椁是一斗三升人字栱结构,这种建筑框架,曾经在云冈石窟的屋形龛和门楼中大量出现,在此之前从未有过该造型的建筑结构,而在此之后,人字栱也逐渐由直线改成弧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该石椁的人字栱是该类型建筑的鼻祖。5.从北魏以大同为都城的97年中,北魏的统治者们在中原掳掠了不下万人口,其中不乏能工巧匠,故此在建筑风格上也出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多样性,而该石椁正是北魏独特建筑结构中的一个最好见证。

如今,宋绍祖墓石椁已经被妥善地保存了起来,考古学家也从未中断过对这件国宝的研究工作。想必在不久的将来,它背后隐藏的所有秘密都将被公之于众,让我们“一揽子”了解北魏独特的历史文化。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