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位于河南洛阳,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穿流而过,在伊河畔的山崖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石窟,这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延续,经盛唐、宋元明清仍持续开凿,长达余年的营造,使其成为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龙门石窟现存洞窟佛龛个,造像11万余尊。
虽然都是开凿于北魏的石窟,龙门石窟的佛造像艺术呈现中国化趋势。云冈石窟早期佛像具有浓厚的古代印度犍陀罗风格,孝文帝改革与迁都洛阳后,佛造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造像大多呈面相清秀、体态瘦削修长的“秀骨清像”,龙门石窟就是。
龙门石窟也是一座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的古阳洞、李泰为长孙皇后凿的宾阳南洞,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龙门最大的一座石窟是奉先寺(窟),原名卢舍那佛龛,以露天大佛著称。据载是武则天为后时,曾捐赠两万贯脂粉钱开凿石窟,为体弱的唐高宗祈福。
石窟位于半山腰,主佛是卢舍那佛,意味光明普照,高17.14米,气势磅礴,面容独具女性的优雅,与其他具有阳刚之气的大佛不同,因此有人认为是根据武则天面容体态凿塑的,象征佛像的世俗化。大佛两侧有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唐代佛造像艺术的杰作。
龙门石窟中最负盛名的是古阳洞和宾阳洞。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开凿的,洞窟内除了佛龛造像外,还有文字题记记载造像日期、缘由及造像者姓名,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北魏碑刻书法的珍贵资料。
宾阳洞主佛是释迦摩尼及弟子,菩萨造像面容清瘦,衣纹细密规整,充分展现北魏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特色。
石窟是形象化的佛经,也是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此外,龙门石窟也能看到文明的交融,石窟中的西域的乐器、希腊的石窟、欧洲的纹样等,都是多元文明交融的产物。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洞窟和题材丰富、雕刻精湛的佛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