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庄博在线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遗址系列二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6/24

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遗址系列(二)

石窟瑰宝——陈家洞石窟

陈家洞石窟近景

陈家洞石窟

唐代砖塔

陈家洞石窟,又名龙眼山石窟,位于庄浪县城东北30公里通化乡陈堡村东北2公里龙眼山崖壁上。东为林地,南为陈家大山,西为陈堡村,北为阳洼山。石窟分布在长米、高6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分布面积约为平方米,共有洞窟9座,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原有明、清的泥塑和彩绘,在清代同治时期和文革时期,遭到毁灭性破坏。据现存文物及史料记载,陈家洞石窟开创于北魏晚期,历经唐、明、清历代修葺,规模宏大。石窟前岩石上有露天三尊北魏时期高浮雕立佛。高浮雕立佛所在岩石上有金代天德四年、泰和六年石刻题记两处。石窟范围内保存有康熙、乾隆、嘉庆、民国碑刻6通。石窟南50米峡谷中的石台上,有六角型砖木结构唐代残塔一座,现残留四层半。

陈家洞石窟自北魏创修以来,历代都大加修葺,经唐、明、清诸代,已至尽善。清同治前已建有三清宫、大雄寺、玉皇阁、玄帝殿、三官殿、观音洞、关帝堂、圣母祠、韦驮庵等建筑在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毁。清光绪中叶,当地会首陈占奎、王建勋等,重新修葺,未能完备。宣统三年,陈进忠等又进行整修,但未恢复以前的模样。在民国二十七年,陈永泰等继承前人再次大加修葺,已有相当规模,可惜在六十年代均被破坏。从仅存的六通石碑的碑文可知明清以来这里原有较多的庙宇建筑,但碑文未能记载石窟的营造与历史沿革。陈家洞石窟范围内现存庙宇建筑为近十多年陈洞村村民陈来成倡导筹资所建。年,国务院公布“陈家洞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康熙十一年()立的《重修龙眼山寺碑记》载:“若稽古,晋泰(太)和间突出三尊石佛,妙相庄严,挺立于磝岩碧浪之中……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郎见神龙妖娇飞吼,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故当日士人记瑞,乃呼名为龙眼山”。清乾隆三十三年()立的《重修龙眼山碑记》也载:“吾郡有龙眼山……石佛出现,老幼惊奇;迨至唐时,蛟龙腾天……”据此说明,陈家洞石窟在唐代时称最晚在晋太和前后就开凿了陈家洞石窟。

在陈家洞石窟前河谷旁的一龟形岩石上残存唐代六角五级空心阁楼式砖塔一座。现存清康熙十一年()《重修龙眼山寺碑记》中记载,“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朗见神龙妖娇飞吼,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于是乡人且惊且喜,遂肇建浮图”,意谓此塔始建于唐僖宗文德元年(年),实际是在唐僖宗之前早就是有砖塔存在,而后渗水形成“龙眼”,因之有龙眼山名,后来到唐僖宗时重建砖塔。现存残塔以长10.7米、宽6米、高4.1米的巨石为基,为六角五级空心阁楼式,平面呈六边形,残存四层半,残高8米,外径5米,内径2.8米,壁厚70厘米,各层出檐很浅,每层各角均有简单仿木装饰,每面正中檐下有一朵仿木斗拱,略有唐代古朴风貌,但是檐构简单,并且塔踞巨石之上,其下未必有地宫存在,参考宋、元、明、清历代重修龙眼山洞窟寺宇的情形,此塔可能后来屡经重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塔下巨石与另一雕有北魏晚期迦叶、释迦牟尼和弥勒三佛像的巨石,原本是从陈家洞石窟所在的崖体上分裂塌落下来的,或许之前的唐龙眼山砖塔很可能就是在巨石塌落的灾难中毁灭了,而后人又在塌落的巨石上建起了现残存的砖塔。

陈家洞石窟现存最完好、最有艺术和文物价值的,是雕凿于北魏晚期的三尊高浮雕佛造像,其镌刻在一高5.5米,宽5米,长5米的天然巨石上,从巨石上残存桩孔分析判断,佛像之上原有遮风避雨的木构建筑。三尊佛像并排站立,左侧佛像高4.7米,中间佛像高5.1米,右侧佛像高4.9米。三尊佛像左手均施无畏印,左右两侧佛像右手施与愿印,中间佛像右手施说法印。三佛像均作高肉髻、面相清癯,眼珠突出,鼻高,耳大且垂,嘴唇薄而凹深,下颚长而尖,肩窄体长,着双领垂衣,胸前结带,衣纹作有规律的波浪形,双足立于莲花形台座上。在三尊佛像的背光里,雕有13尊小坐佛,众小佛双手微拢,坐莲花台上,佛态俨然,和蔼可亲,表现出宗教的世俗化特征。这种造像形式,在洛阳龙门和山西云岗石窟中多见,但在庄浪地区的石窟中却仅有。陈家洞石窟这三尊佛造像,从造像风格看,表现出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为褒衣博带式的装束,衣裙曳地,造型比例适中,略近清秀,这和泾川南石窟寺一号窟立佛有很多共同之处,但较南石窟寺造像更明显地表现出北魏晚期清俊飘逸的时代风格,衣纹也较南石窟造像为繁缛。如果说泾川南石窟寺造像体现了由早魏的生硬迟滞向晚魏清瘦过渡阶段的话,那么陈家洞石窟造像则是完成了这一过渡的代表。据石窟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对北魏造像的分期,宣武帝延昌()以后为晚期,该造像应属于北魏晚期的早一阶段,可以说明,陈家洞石窟当属北魏晚期无疑。该三尊摩崖石造像体量之大,造型之优美,历史之悠久、艺术价值之高,在国内罕见。

陈家洞石窟

摩岩佛造像(北魏)

陈家洞石窟

摩岩佛造像近景(北魏)

陈家洞石窟

摩岩佛造像右侧佛(北魏)

陈家洞石窟

民国《重修龙眼山陈家洞碑记》石碑

重修龙眼山陈家洞碑记

碑立于陈家洞石窟二层洞窟中。刻于民国三十年()。碑高厘米、宽75厘米。碑首镂刻蟠龙浮雕,中镌“国恩永固”楷额。边饰回线纹。

碑铭曰:神道化行,欲民懔无形之降鍳,效有形之影响,竦动其心,畏服其志,由仁义行,共相纳于轨物者也。况九嶷呈瑞,三呼效灵,显赫濯于名山大川者,尤历历有显应之寔乎!若龙眼山,自晋太和时,忽然山崩,现出石佛大像三尊,波浪磝礐中挺立。唐时,雷轰电掣,又有神龙现形,双目闪烁,遂以此名山。嗣是创修寺观,历宋、元、明诸代,已之尽善。建有三清宫、大雄寺、玉皇阁、玄帝殿、三宫殿、观音洞、关帝堂、圣母祠、韦驮庵、灵官龛,文昌、救苦、伽蓝、护法、药王、黑虎、龙王、山神、土地诸庙宇;山麓又建玲珑宝塔。而编氓士庶,岁隆祭祀,福庇生民者久矣。且其山冈峦绵亘,峰崖峻削,高耸对峙;茂林修竹,奇花异鸟;野草发而幽香,嘉木秀而繁阴。轻烟缭绕,密雾苍茫;松柏覆荫峭壁,缘皂(藻)伸出塔尖。南倚云台,北接佛崖;流水淙淙,怪石嶙峋。虽非泰岱嵩岳之比,而瑰奇伟丽,直可与陇上之崆峒、龙门堪相媲美矣。惜同治兵燹后,殿阁神像,悉付回禄。清光绪中叶,有会首陈占奎、王建勋、石秀峨,鸠工庀材,督众修作,尚未完备。宣统三年,陈进忠、陈福庆、张振等复加修筑。外功虽有可观,而内功实无染指。风雨侵蚀,庙宇倾颓。民国二十七年,陈瑜、何培基、李芳花重整建筑。二十九年,陈帝刚、陈永泰、陈启明、陈耀基等继述前人,大加修葺,补其所旧毁,增其所未成;塑演圣母金像,以妥神侑。今辛巳仲夏,庙功、神像,略为告竣。爰立碑碣,详记颠末,俾后之登斯山者,知圣神之泽深,念前人之功苦,不至于荒怠弗敬,斯可矣。是为记。社人镜湖石清鉴敬撰曼卿石兆亿书丹。华山弟子葛含华王士元陈浚源卢重道陈士道会首陈昌富陈进富王进仓陈具仓李荷花陈银州陈金仓王孝忠梅占仓刘兴汉陈永吉陈国栋秦景益陈福花陈安邦梅友菊陈定邦陈永安陈海山张遇英石秀岩梅占鳌孔庆云陈培德陈舍棠秦景康梅富王丕谟陈永清苏进珍陈升荣陈堆仓陈西珍石清泉石清福王文炳葛生忠蔺发荣苏月堂画工苏茂官杨德昌苏炳礼木工苗天瑞柳占彪石工苗纪成大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重光大荒落厉皋蕤宾中浣之吉合社会首人等熏沐立石。

陈家洞石窟

清康熙《重修龙眼山寺碑记》石碑

重修龙眼山寺碑记

碑立陈家洞石窟二层洞窟中,刻于清康熙十一年(年)。通高厘米,宽厘米。碑额篆刻碑文,碑首线刻二龙戏珠图案。碑文篆、楷体书写。碑文作者程奇英,字天毓,明末崇桢十五年()贡生。

碑名曰:盖自白马经来,赤乌僧至,佛法行于震旦国中已不知其几许矣。间有因缘同而果报异,遂谓佛教虚无,漫不持戒,往往以台城为非□实抑知非□佛无灵,由事佛者之未信心耳。《传灯录》云:“心澄不染淤泥境,九品莲花处处开。”《大士偈》云:“莫道优昙难得见,学人心静自圆明。”观于此,而知马祖“即心即佛”之说愈明验矣。夫何世之徼灵者,不问黄梅生熟如何,辄以一瓣香遽思无遮之大教,数文宝奢望利益之福田?此欲心也,而非戒心;贪心也,非清净心;私心也,非普广爱心。噫嘻!是心而可以求佛耶?如以是心而求佛,虽口念弥陀,终朝稽首皈依,总非慧境。怪乎灵山远而苦海深,踏破铁鞋无处也!兹陇干郡折种川有一古峡:峭壁千寻,悬崖万仞;水势汹涌,岚气黯幽;虎豹鹿獐之类相聚渊薮,为人迹所罕到。若稽古,晋泰(太)和间,突出现三尊石佛,妙相庄严,挺立于磝岩波浪之中,宛若恒河沙景象。至唐僖宗文德时,雷轰电掣,朗见神龙妖娇飞吼;开豁眼眸,霞光照彻丛林。故当日土人记瑞,乃呼名为“龙眼山”。窃思石何成佛,龙何舒眼?意者,佛之灵应,化石现身,欲渡世之爱河欲海。设以无相作有相,来此水湄间,尤恐凡夫肉眼,终惑不悟;又藉龙威点睛,破壁显出光明法眼指引众生,使其脱迷途而登彼岸也。于是乡人且警(惊)且喜,遂肇建浮图,一则妥圣偶,一则志休征。迨后岁久年深,风侵雨敝。延及明末崇祯之初,有善主耆宾陈时秀,发虔补葺,增立三清宫,规模稍稍粗具。阅今四十余载,栋瓦仍颓,丹青复谢;往过荒刹,动人黍离麦秀之悲。咸以营缮艰难为辞。幸赖秀子陈起龙倡先领袖,约诸檀越王宗杰、赵学普、许可复、王福、陈时元、宋得仓等,并住持海顿,劝勉十方善信男女,各输涓埃,庀材鸠工;凡重建三清宫、大雄寺、玉皇阁、玄帝殿、观音洞、关帝庙、圣母祠、韦驮庵、灵宫龛、伽蓝、护法、山神、土地诸宇,以及普济桥、钟楼二座,云板一枚、大小磬九口,历次告竣。且饰金彩画,丹雘黝垩之属,罔不周备。是善述前人之创作而更光克大也。厥功讵不伟欤!行见圣像辉煌,山灵□□,不仅本境人民快瞻庙貌,即远方之朝谒闻望者俱莫不欣欣然向慕,佥谓给孤祇园、魏王鹿野不过如此。由此而参禅,可以悟三乘、通五蕴;由此而悟乘,可以弘六度、高四流;即由此而祈福禳灾,亦无不可以除百千万劫之障,获四十八愿之祥。谁谓佛教为虚无哉?信乎!《楞严经》曰:“旃檀寸寸,是玉且华,片片皆香。”洵不诬乎!功圆正果,一衲子跣足跋涉,远来索序。余不敏,夙闻苏子翻译释典,山公诠解佛书,从来三宝真言,儒者尚钦刊纪;况我世尊普化,奇迹堪传,与夫土木之结构,人力之经营,宜附神功并垂不朽者,可弗表扬勒诸金石乎?敢承盛事,僭叙俚言,虽无补于梵呗,亦庶几记事之原委,后有继起,不失考稽云尔。是为记。平凉府静宁州平凉府隆德县平凉府庄浪县正堂束四箴训导黄正中典史俞国柱勤农里各会首生员岳鼎桂岳方鲲

住持化缘悟空海顿功德主陈时秀妻郭氏曹氏翟登云妻田氏宋得仓妻陈氏王福母谢氏妻陈氏陈时亨妻秦氏王宗杰妻刘氏陈起龙妻薛氏徐氏王氏王汝杰妻杨氏赵孝普妻杜氏杨德茂妻崔氏女会首陈起奉妻温氏许可夫妻施氏王汝后母张氏妻翟氏周氏陈何妻韩氏陈江妻何氏许自旺妻陈氏陈养性妻王氏陈养心妻赵氏王自周田应夏王起奉张希后母张氏王秉元程南图众会人苏章焦进有刘正徐方孝徐方太苏腾蛟陈治伟苏应杰田自爱石生秀石加海石加福石君玉石加贤张扳伦苏有才苏□雨妻李氏王门李氏石加真王氏苏加锐母杜氏苏自昌豆世禄豆世均豆世兴豆□正豆□能豆□俊豆养性薛盛儒张盛治许登奎葛国正妻张氏梁君赏梅增强梅增夫石生瑞赵福杨登第妻王氏何有妻张氏杨枝茂卢生奇梅增广陈上安陈起蛟妻杨氏陈广妻刘氏陈自高妻许氏陈起煌妻徐氏陈养俊妻张氏陈养思妻孔氏陈养义陈养兴陈养海陈希何陈养德张希伦陈养闰韩汝乔王成田养海刘得爱强进禄王宗兴邓娶母程氏焦进美妻高氏张坎妻王氏张夫俊妻蔡氏张应才王加随妻张氏张伯云田自有许可会母张氏张希秀妻王氏张希之妻王氏张希奉刘绪张希娶张成秀王加兴海沧安进才陈赵萃李起雷陈养中陈养连陈养民陈养玉幼生会陈起夫陈养后妻苏氏王三知妻邓氏许万良梅进良王可人陈献疏陈献策陈启祥陈会娃陈启朋陈根友陈养锐陈养收陈养仆陈平陈守真陈养左陈憨憨陈养正陈养力陈娶陈守印陈养身陈进劝薛君臣陈养国陈养仁陈雄家娃宋足音王加印宋五十狗王□禄王亨王永王贵王念得王猎狗王三狗王着中存王莫耳张娃娃张粉个王三得王三友王存保王僧保赵太真赵太守翟三斤娃许麻怪许可禄田加有张希正张希明许万仓王六斤许会存张皎齐焦仲性存张存保张增夫张进良史尚义张曹加娃仲申保李文福陈守君陈守汤僧道保张希茂焦喜王褚狗张闰成焦玉毛睘神保岳嶷吴九考十方陶思雨生赵元品生郑继乔生杨嘉谋生党企仁生牛绪武生井传元生李绍膺生郭生逑岳鼎椀岳宜岳在旺岳出吾岳喜稳岳鼎枢岳至定岳可亨岳翊圣岳地谘岳地俭岳鼎风岳初谈程国启程九品陶宗启崔光来崔光娶张光右武进元张玉张重泰张光普张光左张光元李栋选李兴先杨裕业张光□兰应笈王衷莹李树鼎王钦召赵一何牛仰斗李重发赵元甫杨述谋武存升马惟良贺胜知杨巨业袁加真崔千谷李基厚李基昌崔世茂□□□□□□□□□□□□□□□苏□□苏成□苏成后苏明娶苏养如樊友仁王自悟豆世海石加亮石生才石生友石生义王黑旦也门李氏郜门崔氏赵门杜氏贾门程氏□门曾氏□□□□□□□□□□□□□□□□门吕氏谈文俊岳喜德岳启伦岳陇奇岳用岳天成岳鼎新岳鼎枫王宁杰栽松柏树□□余株时庄浪县贡士程奇英谨撰生员杨建业篆额并书丹皇清康熙十一年岁次壬子秋七月上浣日虔立各匠作梓劂胥启宁贾文清(满文名一,略)木工岳地芳彩塑赵守禄绘画张喜秀上石岳喜增。

陈家洞石窟

金代“泰和”年石刻题记(泰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记至)

知识拓展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往期回顾

庄博在线——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遗址系列(一)“陇上名刹——云崖寺石窟”

庄博在线——《翰墨春秋》精品书画展(上篇)

庄博在线——《翰墨春秋》精品书画展(中篇)

庄博在线——《翰墨春秋》精品书画展(下篇)

文字:李晓斌、刘继涛

编辑:张彩云

审核:张建军

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请联系我们!

-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