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驹,多少帝王将相沦亡,多少封建朝代湮灭。
说起位于河南洛阳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很多人会想到武则天。
但是,当我们举头仰望这十万余尊石刻造像时,当我们深入探究其成因的诸多疑问、去追寻其源头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他就是北魏孝文帝。
公元年,鲜卑人拓跋珪趁前秦瓦解之际,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复国,改号为魏。公元5世纪末,北魏的政权转移到了一个少年手中,他就是孝文帝拓跋宏,一个崇尚汉文化的帝王。
《魏书\高祖纪下》中有一段话叙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修养: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妙。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虽然历代的史书,都会对帝皇有一定的美化,加持他们的文韬武略,但是我们从这一长段话,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北魏孝文帝真实的文化修养的。首先,孝文帝必然是对南朝的书籍爱不释手的,所以才会通读《五经》要义,滚瓜烂熟,张口就来。涉猎还很广,史书也看,先秦百家的文章理论也看,还会在有兴致的时候,写出各种文章。“诗”、“赋”、“铭”、“颂”这么多文体,无一不会。如此看来,北魏孝文帝既能深刻认识经典,又能够随手挥就一篇文章,文化修养应该算是相当的深厚的了。
公元年,孝文帝突破鲜卑守旧势力的阻挠,毅然完成了从偏远的代京迁都到中原洛阳的壮举。迁都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善谈庄老,尤精释义”的孝文帝开始大力扶持佛教,并正式颁布了汉化政策。这不仅引领了龙门石窟的开凿,还带动了石刻造像产生了许多汉化特征。
就以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释迦牟尼佛为例。
他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作U字形开胸,露出内袍的斜领及结带。巨大的袈裟下垂,几乎覆盖了整个方形台座。与同期南朝出土的一些文物相对比,便知这是一种中原服饰。这种服饰一改云冈石窟的“偏袒右肩式”。而这种变化,是孝文帝改制的直接结果。
孝文帝在迁洛之前,曾于太和十年()下诏令以汉服作为官服,他自己也在新年的朝会上身着与汉服无异的皇袍。所以,佛像身着宽袍大袖式的袈裟,是中国佛教艺术进一步汉化的表现。
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改制、推行先进的汉化政策,吸收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文化的结果。这种新的风格正式形成于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诸石窟,所以叫“中原风格”。我们不仅可以从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看到这种风格,而且从洛阳出土的北魏永宁寺塔基残造像、北魏陵墓神道石刻人等文物中均可见到。这种风格一经形成,便以洛阳为中心向外传播影响,成为了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历史不会忘记公元年,孝文帝为他的深入改革赢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他的迁都与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将多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内的移民融入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乃至亚洲的文化中心,并为盛唐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相信,他的名字会连同龙门石窟一道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