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龙门石窟二三事西安路过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12/26

河南洛阳城的南侧有一处叫龙门的河谷。在隋朝以前,这个地儿叫做伊阙,它指的是龙门山,香山两山对峙,就像古代皇宫门前两侧高大的穴道。这两山之间有一水流过,所以称为伊水。

在东汉时期的定都洛阳,当时为了拱卫都城设置了八大关,这伊阙就是古洛阳的南大门。到了年,杨广进皇帝位,这就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除了修建大运河,他还主持了迁都,他当时决定迁都洛阳,因为这皇宫的大门正对着伊阙,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所以这个店就被称为龙门。

如今,在伊阙关处,有一座石拱桥,这就是龙门大桥。它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和通往各地的重要通道,如今也是龙门石窟景区重要的参观通道之一,在龙门的西山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修建佛像达十万余尊,这片区域就是龙门石窟的精华所在,也是很多游客必打卡的地方。

龙门石窟是有多座石窟,它历经了十多个朝代,营造时间长达多年。当真正的来到龙门石窟,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佛窟,仿佛听到了天籁般的佛音,内心是无比的震撼和无上的敬仰。从龙门石窟大门进来以后,首先会看到我身后这三座非常壮观的石窟,它叫做宾阳三洞,宾阳的意思就是迎接出生时的太阳。它始建于北魏时期,他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修建的,宾阳三洞只有中间这个石窟的佛像始建于北魏时期。其他两座始建于唐朝,是因为当时建造完中间那个石窟以后呢,就发生了宫廷事变,所以就没有来得及去建这两座石窟里的佛像。其实按照原来的计划。北魏的宣武帝应该是修建两座石窟,一座是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另一座就是为他的母亲文昭皇太后。但是当时这总工程师为宣武帝增加了一座石窟,所以从原计划的宾阳二洞就变成了宾阳三洞。其中,中洞的开凿时间长达24年。宾阳中洞的佛像,如果大家仔细去看的话,和其他佛像比较。明显的偏瘦一些。因为北魏时期,它是以瘦为美,所以很多北魏的佛像都是面颊清秀,体态修长。而且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冈石窟的佛像在雕刻的服饰上也有所不同。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所以宾阳中洞的佛像,他的服饰不再是云冈石窟那种偏袒又坚实的。而是宽袍大袖的袈裟。

旁边这座宾阳南洞开凿时间,也是在北魏时期。但是洞内的佛像都是在唐朝初期才完成。因为公元年,北魏宣武帝驾崩。随后北魏皇室发生了内乱,那么修建石窟的工程也就此停止。所以只完成了宾阳中洞。

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为了纪念他生母长孙皇后修建的。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长大以后他的一些行为让唐太宗非常看不惯,也越来越不喜欢他。在这个时候,其他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想着各种的办法。其中皇四子李泰表现的是最为积极。

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非常的悲伤。李泰为了表现自己的孝顺,所以奏请父亲开凿佛窟来纪念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后来这唐太宗就批准了。洞中的主佛为阿弥陀佛,这尊佛像和刚才咱们看到的宾阳东洞明显的不同。这尊佛像面相饱满,双肩宽厚,因为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以胖为美。在另一侧,就是宾阳北洞,这也是唐朝初年才完成,主佛也是阿弥陀佛,这尊佛像双手平分指天和地,这就是寓意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很多游客来到这座石窟,都会摆出剪刀手和宾阳北洞合影,这是因为佛像的拇指由于风化出现了剪刀手的造型,所以这座佛窟也变成了游客必打卡的地方。

从宾阳三洞出来,咱们上这个台阶去会看见一个特别小的的莲花洞,它是因为这个洞穴顶部有莲花而得名。在莲花洞的顶部雕刻的莲花非常的精美,它的直径就达到三米多。这座莲花洞开凿的时间是在北魏孝明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年到公元年之间。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当聊到这儿很多的朋友,肯定会有疑问古人。为什么要修建石窟呢?因为当人啊离开人世间去往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如果知道那个世界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就没有那么恐惧。尤其在视死如是生的古代,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家人,那些眷恋生前富贵的贵族们。他们会出钱来找一些工匠,依照现实的生活,描绘佛经仙居,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宽慰。

到了唐朝的时候这种现象已经达到鼎盛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龙门石窟的开凿,除了这些皇家贵族们,普通人也开始参与开凿。如果家里实在是没有那么多钱,那就少出一些钱来维修一些佛窟,一直到此时修建佛窟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祈福。龙门石窟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达到了最鼎盛。

我现在呢就带大家体验一下大唐盛世。咱们去看一下那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在下一集带大家领略大唐盛世的景象,聊一聊卢舍大佛和武则天的故事。谢谢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