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雕塑艺术,与自然浑然一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3/2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55638.html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大量描写社会生活的雕刻,集中在宝鼎山,宝鼎山在大足县东北十五公里的香山顶上。出大足县东门,经东关镇再走过一段丘陵地带便开始爬山,沿途苍翠的林树、竹木优雅美丽,而最美的要算宝鼎。宝鼎远隔城镇,地势适当,沟泉流水,风景宜人,正是僧人聚居的理想地方。古代,这里曾是佛教密宗成都瑜迦派的中心地。密宗成都瑜迦教主柳本尊以自残苦行的修炼自创教统。大足名僧赵智风传柳本尊衣钵。四方摹化,开凿了宝鼎山摩崖石刻。密宗重视造像,而限制较少,因此雕刻家有相当的自由,能够独出心裁地去创造。

宝鼎山摩崖石刻

中国北方的石窟都是以各佛像本身为主,同一地的各窟之间并无总体的设计,故出现不少重复的窟洞。宝鼎山雕刻则是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的,艺术上独树一格。石雕共有十九个部分一万余尊组成,集中在一个马蹄形的山湾里。以佛经故事为主要题材,情节无一重复。故事性雕像群分布在一里多长的上下多层的石崖上,或巨大的乱石坡间(如果排成单行,则绵延数里),姿态万千,却又一气呵成,蔚为壮观。由于雕刻的主要内容有佛传故事(释迦今生故事),佛本生故事(释迦前生故事),经变故事(释迦以外的神话故事),以及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等宗教因果故事,涉及许多社会生活情节和形象。

中国北方的石窟

这类雕刻在北方石窟出现不多,即使有,体积也很小,而且多被安排在不显眼的位置。而宝鼎山的这类雕刻则都放在最主要位置上,实际上成为宝鼎石窟的主体。这些神佛造像常被置于摩崖高处,由于在窄小的走道上难以抬头观看,反而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珍视的是,在宝鼎石刻的神话故事和宣扬哲理的雕刻中,竟有牧牛、养鸡、喂猪、歌舞、饮酒昏醉、劝善、养儿育女、夫妻之间等等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大型石刻描写嘲讽释迦牟尼是少见的,而宝鼎摩崖有“六师外道谤佛不孝”的石雕群像。这画面显然是故事发展的一个情节,因为在描写反对派攻击释迦场面的旁边又有描绘“释迦行孝”的画面。运用对比手法,为佛辩解。把反教者笑骂佛的场面刻成大型群像,是宝鼎石刻的又一大特色。

石雕群像

画面上刻有象征反对释迦的几个婆罗门教徒,正在手舞足蹈地讥笑释迦,其中一个用手指给释迦最小的弟子阿难看担挑老年父母行乞的王舍城孝子,以示释迦不孝。其它几个人或歌或舞,作嘻笑怒骂状,阿难也流露出怀疑的表情,那个手打响板,脚踏拍节的歌舞者,颇似打快板的乐伎。在紧靠群像的上方,有外道阿旃延吹奏筚篥,正在参加讽刺的合奏,她神采凝聚,音容美丽。全组人像的动作与神态十分和谐,似已融和在统一的拍节和音乐之中了。《酒醉混乱》群像,是依据释迦弟子迦叶谈饮酒危害的“训诫”雕刻而成的,但作品毫无图解的痕迹。它出现醉酒后《父不认子》、《兄不认弟》、《夫不认妻》、《姐不认妹》四个画面,刻画各类人物的不同醉志,同时暗示酒醒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手法洗练细腻,描绘极为生动。

宝鼎石刻

《养鸡女》是直接描写劳动生活的珍品之一,石雕画面上是一个美貌的青年农妇,脸带笑容,正在揭开鸡笼,笼内一只鸡正探头欲出,笼旁的两只正在争食一条蚯蚓,而她前望的目光使人想到,冲出笼外的鸡已跑到较远的地方寻食去了。整个画面生动优美,是一首劳动的赞歌。但是在崖石的说明文字上却刻着“养鸡者入于地狱”。这是令人费思索的。当年这些高超的无名石刻艺术家们,一方面尽力表现“地狱”中判官小鬼的凶残,赋予令人见而生厌的恶像,另一方面又着意刻画劳动者的真诚、善良和美丽。鲜明地表现了雕刻家的爱和憎,并将这种感情渗透在石雕的艺术创作中,引起世世代代观者的共鸣,其意义远远超过崖壁上所刻写的题记。

养鸡女

《牧牛图》亦称《牧牛道场》,原意是以牧童牧牛的形象来比喻修行,表现修行者的心被驯服,而皈依神佛的过程,图中的小小牧童驯服了比他们的体形和气力大得多的水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劳动的智慧和力量,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宗教含义。这组雕刻由于和实物等大又充分利用了山石水流等自然条件,使雕像紧密配合自然环境,牛被刻在流水旁或乱石坡中,隐现起伏,妙趣横生,下山猛虎和仰首奔逃的惊牛,跃然荒野。牧童阻挡奔牛,突出表现了孩子的英勇,刻画得维妙维肖,使人如临其境,能闻其声。这组石雕造型扼要而传神,体量丰满而厚实,可谓巧夺天工,充满诗意,取之自然,又归于自然,是何等的精彩呵!环境与雕刻的结合是大型睢塑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这方面宝鼎石刻也有突出的成就。

牧牛图

除《牧牛图》之外,《地狱变相》的一些恐怖场面,被刻在朝拜者必经之路旁边,在向前倾斜的石崖上最靠近路人的部位,与观看者的视线较近造成威慑的效果。而十大明王的上半身,体积较大,却被安排在远远可见的石崖壁上,宛如从天冉冉而降。“释迦降生”一组引用山上泉水,经过九个石雕龙头的口中喷出,洒浴在裸体合掌的小孩身上,构成“九龙沐太子”的奇景。数千大型雕刻一气呵成,使宝鼎山成了雕刻故事之山、它的独特构思与风格,宏伟的规模与气魄,运用造型来表现它的思想内容,自然与人工的相互衬托等等各个方面均有突破,乃是石雕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古时四川流行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鼎之说。峨眉山以它风景壮丽着称,而宝鼎则以它的雕刻艺术吸引着人们。

除上述三处之外,大足还有其它几十处雕刻集中点,可谓星罗棋布,这里就不一介绍了。在中国过去已为世人所知的许多大型石窟,留下雕刻家姓名的不多,中国美术史只记载了杨惠之、戴逵、刘元等几个人,而且似乎是画不好画才转而搞雕刻的。其它留下名字的往往是倡议、主持或资助开凿石窟的帝王名僧和施主,如龙门奉先寺记载了武则天的名字,云冈石窟记载了昙曜的名字,但是在大足各窟中就保留了伏元俊、伏世能、文唯一、文惟简、文居安、文居礼、文居道、文仲章、文珠、罗复明、蹇忠进等等十几位雕刻家的名字。其中,伏姓本是西北地区的外来姓氏,如何来到四川,这些都是研究中国雕刻史的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中国雕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