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段看似平常的路,却被称做中原与西方来往的“咽喉要道”、“黄金之路”,也是后来的丝绸必经之路,哪一条路能有此称呼呢?
这两年旅游时所走的西北大环线,南疆、北疆自驾游,我都曾纵穿甘肃省,走的就是河西走廊。来回多次,每每经过时,也只是记得这里曾经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时所经之地,却不知道它不仅地理位置重要,其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及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只稍稍一读就惊艳了我的眼。不由觉得,我那几次西行之旅时经过的河西走廊真的是可惜了,这里的可惜是指我对河西走廓的了解和认知上的匮乏。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从西北到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甘肃省就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就像一只“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长公里,宽数百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祁连山,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状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沿途风光这条长公里的走廊上,汉武帝在卫青、霍去病征讨并收服匈奴之后,也将河西地区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河西的控制,汉武帝在沿河西走廊分别设置四郡:由东向西依次是武威、张掖、酒泉、郭煌,这四郡的名字也是颇有讲究的。
武威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至此而得名,又称雍凉之都。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河西走廊沿途风光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
酒泉则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相传霍去病曾在这里的金泉边庆功,顷御酒入泉与将士同饮,遂名酒泉。
河西走廊沿途风光敦煌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随后汉帝国又在敦煌修建了阳关、玉门关,进一步加强对河西走廊的军事管控。不过,历经二千多年后的阳关、玉门关时至今日,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壮观景象,只剩下一个土制围墙了。也许不久的将来,终将被风化消失殆尽。
敦煌小方盘遗址玉门关这里的特色景点特别多,这里是这个星球除了海洋之外,几乎所有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而且这一路的佛窟更是展现了丰富多彩又高超佛教艺术,
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西归的重要通道,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之外,沿途还散落着许多小而美的石窟,它们在佛教艺术史上同样占据一席之地,如武威的天梯山石窟,也是赫赫有名,它是当时后秦大将吕光将高僧鸠摩罗什困在此地,译经十七年的圣地。
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的建造模式,也被称为“凉州模式”。后来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中著名的“昙曜五窟”的总设计师,就是来自凉州的昙曜。也是云岗石窟中最为华丽壮观的佛窟。公元年,北魏灭北凉时期,有余名凉州僧人随流民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也有部分僧人向西去了敦煌一带,他们同时也带去了“凉州模式”的佛教石窟开凿风格。
甘肃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中的第窟的盛唐大佛,造像风格与天梯山石窟的大佛极为相似。这些种种迹象都表明,天梯山石窟艺术的确影响了后世石窟的开凿。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石窟的风格应当是由天梯山石窟始,逐渐影响延续至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
汉武帝时期打通河西走廊之后,这里就成为了中西方往来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作用被称作中原与西方的“咽喉要道,黄金之路”之外,也还有另一个名字“中国佛窟艺术走廊”。
那么河西走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呢?它在历朝历代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发生了哪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呢?我将带着这诸多疑问再游河西走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