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造像鲜卑服饰民俗在衣帽方面表现较为显著。鲜卑风帽,又称鲜卑垂裙帽、长裙帽、鲜卑帽、大头长裙帽,到北周演化为“垂裙覆带”的突骑帽。这种帽子由帽屋、帽裙组成,用带子于脑后做结收紧。鲜卑帽的帽屋多为圆形,也有尖形,帽顶较软,有的中间下凹,有的有明显十字交叉状。一般“男性帽屋多为圆形或者类圆形,女性的帽屋顶部微微下凹”。
如云冈石窟第9窟主室南壁东侧兄弟二人俱出家缘故事中穹庐顶内置一佛,佛两侧鲜卑装束人的性别就可从鲜卑帽判断。而帽屋顶部十字交叉的帽子男女通用。帽裙(垂裙)常置于脑后及两侧至肩部,早期有挡风防寒的作用。
第九窟云冈石窟鲜卑帽的帽屋较大,圆形和类圆形的垂裙帽出现较多。北齐时出现的帽屋较小,帽顶呈山字形,
有垂裙的山形风帽和帽屋较小,帽裙向上翻折的卷裙小帽,云冈石窟未见。
鲜卑帽大量出现在云冈石窟供养人形象中。如昙曜五窟世俗供养人,还有第7窟西壁中层佛教故事中的供养人,第11窟太和七年碑左侧的供养人,第12窟前室北壁佛陀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中佛左侧五位穿鲜卑装供养人。
云冈石窟音乐窟(第十二窟)第8窟主室南壁双头莲旁边有头戴鲜卑风帽(鲜卑垂裙帽)的胡人供养像。北魏迁都后胡服改革“禁妇女戴帽着小袄”,也反证鲜卑帽是其典型的民族服饰。鲜卑族的袴,是适应骑马射猎、可抵御寒冷的满裆裤。早期袴口收紧露履,晚期袴口逐渐宽松覆盖履而微露履头。“上褶下裙是北魏早期鲜卑女性服饰主要形制,该形制服饰最早出现在年大同沙岭北魏墓壁画中……上襦下裙和上褶下袴是北魏后期鲜卑族女性的主要服饰形制”。其中上襦下裙是典型的汉服,《中原历代女子服饰史稿》载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褶衣一般在膝以上,常与袴搭配,常见交领式,也有对襟和圆领。北魏服饰具有胡汉兼容的特色。
第八窟主室南壁鲜卑族的裤装在北朝很流行,还有窄袖短衣、帽子也盛行。窄袖,一般是袖短、袖口小,而中原服饰多为宽广大袖。鲜卑男子常穿小袖袍,小袖袍长度过膝,在边缘常有镶边,多交领,也有对襟、圆领,如昙曜五窟男供养人的上衣就如此。鲜卑妇女常穿夹领小袖、小襦袄,也是短衣。
第六窟东壁南侧“出南门遇病人”第5窟南壁穹庐龛与盝形龛之间有逆发形托举地神、飞天、供养人都穿对襟、半袖的短襦。其中逆发形地神腰束带,上褶下袴形制。供养菩萨和飞天是上褶下裙形制。鲜卑服饰喜用腰带,尤其对襟衣服与腰带搭配,在云冈石窟不同身份、阶层的形象中大量出现,如第6窟东壁南侧的出南门遇病人造像中太子、老人、飞天穿对襟衣,腰部均束带。当然,也存在一部分飞天穿对襟襦而无束腰,如第34窟西壁飞天。
原文:《云冈鲜卑逸风》-彭栓红资源出处:《艺术品鉴-见今》年12月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