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76篇:元氏封龙山石窟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年9月10日
上周曾往窦王岭一游,但难言尽兴,因还有充裕时间,遂临时起意继续前往元氏的封龙山南麓。车自山村间小路驶入井元公路后,最初那段路况差得有些惊世骇俗,待到封龙书院南边那条笔直的新路时,局面登时大有改观。石市周边诸山历史底蕴深厚者,封龙山说来也是能排上号的,然而封龙山上的历史遗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严重摧残,旅游起步较晚,名头也不甚大,如今貌似连4A景区都不是,多少显得有些掉价。
封龙山是鹿泉与元氏的界山,风景区是鹿泉在北麓开的,虽说不温不火吧,但总归是分享了全域旅游带来的红利。其实若从古时地缘来看,封龙山与元氏更为密切(或者说压根就是元氏县属地),一些重要的文物遗存,诸如封龙书院遗址、石窟造像等皆在元氏的南麓。只不过前几年似乎没啥开发旅游的意识,被鹿泉占了先机,就连封龙书院都让鹿泉给“抢注”了(笔者注:鹿泉封龙山景区里也搞了个封龙书院,还真是“一院两吃”啊!但以县志中的记载,显以南坡元氏这边的为正宗),实在是有些尴尬。现在终于是幡然醒悟,开始发力奋起直追,这才有了如今这般新面貌。
元氏新复建的封龙书院封龙山中有石窟造像,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却比封龙山景区更为冷僻,连详细位置也鲜有介绍,我只知是在南麓。七月底曾前往寻访,那会是从景区买票进来的,但最终还是不敢乱走错综复杂的野路去南坡,因之不遇。故而本次前来,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遗留问题”,虽然山脚下复建完毕的封龙书院尚未正式开放,我倒也不以为意。
封龙山石窟位置图沿着那条蜿蜒的山路上行到卧佛寺(见上图,车可以开上去,但路况不佳),下车即见名牌与文保牌照。此处俗称西石堂,即封龙山石窟所在。虽是有所整治,但目前还是半野山状态,无需门票,从地下散落的众多垃圾来看,倒也并非人迹罕至。走下阶梯不远就有一个分岔路,但并无路标指引,我随性走右边的那条,倒是蒙对了,这正是到卧佛寺的。
卧佛寺路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西石堂只有三窟一字排开,所谓卧佛寺也只是以窟为殿,勉强算是两间半吧。盖因东窟是个很浅的龛式窟,并不成洞穴,一尊如来侧卧其中,这也是卧佛寺得名的缘由。西窟铁栏紧锁,无法入内,据社科院考古所李裕群先生判断,西窟是三窟中年份最早的,年代上限或可到北齐晚期,但更大可能是隋代正式开凿。中窟大约开凿于唐代,是唯一可进入参观的,至于东窟,也就是那个卧佛,则是宋代或更晚些的手笔了。
中、西二窟东窟卧佛礼佛毕,随手拍了几张照片。但卧佛寺方圆极小,临于山崖,欲从正面拍一全景却不可得。其所在之处若说是个山头,我觉得也是勉强,当年古人开完这三个窟,恐怕也就再没啥好地方可以下手,旁边还有个宋代小窟,半途而废,便是明证。细看里面还有些文字,却已斑驳不可识了。
中窟佛坛与主佛像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些皇家派头相比,“民办”的封龙山石窟实在显得太“小家子气”,人家随便拿一窟出来,就能爆它几条街了。这种平淡,自是让人心中难生涟漪。诚然,它们虽同为国保,但终归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与其说是失望,或许也糅杂了对它现状的些许遗憾吧。很明显,封龙山石窟曾遭受严重破坏,以至于众多大小造像身首不全,或许得在半数以上。近年,不知是哪地方出资,将这些佛头又给“补”了起来,然工艺较粗糙,材质亦有别,与原造像的差别显而易见。如此这般不伦不类的操作,文物部门是否知悉?又真妥当否?
西窟主佛像(与中窟主像佛头均为后补)修补痕迹明显的中窟两壁造像在卧佛寺的东边,还有一间上锁的屋子和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大概就是负责值守的。说起上锁的那间屋子,里面的两通古碑,倒是大有来头。此两碑分别为《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皆为东汉所立,年份可比石窟早多了。明清时期,元氏两位知县刘从仁、王治歧访得后即移到元氏县城,解放后又曾埋于正定大佛寺。按说此两碑虽是元氏封龙山之故物,但与石窟却无甚关系,后来为何又移到这里保存,让人不明就里。我于金石一道并无特殊爱好,老人家既不愿开门给看,便问路下山作罢。回来后发现,两碑在孔网上竟有许多号称“原拓”的在售,有些一看便是新近的,这些拓片从何而来,答案似乎也是不言自明了。
在下方所摄卧佛寺全景其实,封龙山石窟也并不止一处,除了这个西石堂,还有一个东石堂,但据说现在已经没有东西了。东石堂的具体位置地图上也查不到,既然知道无物,便没有再去专门寻找。卧佛寺东边有一条新铺的台阶路,值守老人说是直接能通到封龙书院。我想,当封龙书院景区开发完成后,也许会把卧佛寺涵盖其中也犹未可知呢,且看日后会是个怎样光景吧。
前文链接: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绵山云峰寺石佛殿
静思斋于岳
年9月15日
有底蕴、有干货、有价值、可信赖的历史文物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