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彭明浩,年生。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从杭侃教授,年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古代建筑、佛教考古。
内容简介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书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第一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一期到二期有一个大的转变,规划设计、施工模式、工程组织都在逐渐进步。
彭明浩著的《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营造工程的视角,考察云冈石窟各类工事活动的关系,注重空间层次及打破、避让等遗迹现象,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或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地考察石窟。
目录
一引言
1研究背景与目的2研究综述3研究思路与方法4依据的材料
二宏观:云冈石窟选址
1历史背景2选址情况3选址特点与功能分区4扩展与比较5小结
三中观:云冈石窟外部崖面
1问题与研究方法2石窟外部崖面现状及开凿过程分析3石窟所在流域地貌4云冈周边小窟群崖面5小结
四微观:云冈石窟内部空间
1问题与研究方法2研究方法示例3个案选排说明4云冈一期洞窟5云冈二期洞窟6分期存疑洞窟7参考案例:云冈三期未完成小窟
五云冈石窟营造工程综论
1云冈石窟工程施工2云冈石窟工程设计3从营造工程视角看云冈石窟分期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实验考古:模拟开龛过程附录2云冈石窟窟檐建筑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推荐
杨泓
彭明浩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是杭侃教授。杭侃原师从宿季庚师。季庚师创建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彭明浩的学位论文也应属中国石窟寺考古学学科范畴。
对于季庚师创建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苹芳师兄曾作论述,将季庚师阐述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内容和方法,解析成四个研究程序,即一、考古学的清理和纪录;二、洞窟、造像和壁画的类型组合与题材的研究;三、分期分区的研究;四、关于社会历史的、佛教史的和艺术史的综合研究。第一个和第二个研究程序,是进行第三个和第四研究程序的基础工作,在石窟寺考古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第二个研究程序中,要全面对洞窟和造像、壁画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此前,主要集中在现存的石窟寺遗存的研究,又由于现存造像的风格和技法的细部变化,最具时代特征,是石窟寺考古类型学的重要部分,也最受研究者的重视。从宏观到微观,都受到学者的重视,例如微观的研究,有人专注于佛像服饰的分析,那也是显示造像风格变化的一项重要表现。但是在第二个研究程序中,对于佛教石窟寺创建历史的全面概括,除了石窟寺的现存遗迹外,还有在石窟寺建成并进行宗教活动前,从发愿、创意、设计到施工的漫长过程,认识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深入认识目前尚保存下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石窟寺遗迹,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对于这方面的探研,还缺乏全面深入的工作。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对与石窟具体营建的记述极为缺乏,如在《魏书·释老志》中只有对北魏迁洛以后于洛面伊阙山开石窟时斩山和用功的简略记载。这对考据石窟开窟营造造成极大困难;二是随着石窟的施工营建,不断改变着原有地貌,石窟建成后,有关施工过程的痕跡,已随着工程的进程消失,就是留有些许遗迹,今日想观察到也困难重重,要进行艰苦细致的辨析工作;三是各石窟研究单位的研究力量仅进行现存遗址的科学记录和完成正式科学报告已感吃力,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迄今仅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的第一卷,内容是莫高窟至窟考古报告,按此速度,待全部洞窟报告完成,应是何年?至于云冈、龙门、响堂山、麦积山、炳灵寺……还未见有科学的正式考古报告。所以也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有关石窟施工营建等课题了。
图01/模拟开窟:分位出坯
图02/模拟开龛:造像粗成形
图03/模拟开龛:三龛最终完工情况
杭侃教授在师从季庚师研修期间,已曾仔细观察云冈石窟有关修建和整补的遗痕,进行过对“昙曜五窟”中第20窟的古代塌毁和修整的遗痕的论述。在他的指导下,彭明浩确定以石窟寺的营建为博士论文选题,选取云冈石窟为重点,从宏观和显观对云冈石窟进行了细致地实地观察,用新的视角,完成了论文的撰著。在准备论文撰著的过程中,还尝试进行实验考古,模拟古代开龛的过程(图01至03)。力图通过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石窟的开凿过程及其背后的规划设计思想。在论文通过毕业答辩后,他又进行必要的修润,终于撰著成《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一书。在书中用主要章节,依次论述云冈石窟的选址(图04)、云冈石窟外部现状及开凿过程分析和云冈石窟内部空间,从而进行云冈石窟营造工程综述,在工程施工方面,分析了施工工事(图05)、施工模式、施工组织、施工工量和施工用时。也解析了云冈石窟的工程设计,如窟群设计、尺度设计、空间形式和空间同构。最后从营造工程视角探讨云冈石窟的分期问题。因此,彭明浩所进行的探索和分析,值得今后进行佛教石窟寺考古勘察和编撰报告时重视。也为石窟寺考古研究的第二个研究程序,增添了新的不应缺少的内容。
图04/云冈石窟附近地形图
图05/云冈石窟第3窟取石遗迹
记得童蒙时读《劝学篇》,其中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期望彭明浩在今后的学术旅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推荐
杭侃
真容巨壮、气势雄浑的云冈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宿白先生在论述云冈石窟的重要性时说:“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所以,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情况,恰好给我们石窟研究者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的早期石窟(5世纪后半叶到7世纪前叶)进行排年分期的标准尺度。因此,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图06)。
图06/北魏疆域(齐魏时期)及重要石窟分布图
正因为云冈石窟所具有的价值,自上世纪初云冈石窟重新被发现以来,学术界对于云冈石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调查、发掘和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在洞窟的分期、造像的内涵与雕塑艺术的成就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如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云冈石窟的研究再深入一步,则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每一个石窟群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情况、信奉群体等等的不同,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区别对待,加以研究。如龙门石窟,由于石质条件比较好,保存了大量的题记,这些题记成为我们研究龙门石窟时的重要依据;敦煌石窟的壁画和榜题,为敦煌石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云冈石窟历史上也存在不少碑刻和题铭,但是,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碑刻和题铭大多已经消失了,所以,我们在研究云冈石窟的时候,就需要根据遗迹现象,找到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图07/本书研究路线示意图
图08/云冈石窟窟顶发掘区域示意图
图09/云冈石窟西区东端斩山现状
大型石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云冈石窟这样的皇家工程,整体的设计和具体的施工都是有组织的进行的,而石窟开凿过程是以前学术界探讨得比较少的一个问题。彭明浩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不同时期的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开凿遗迹、壁面龛像的打破以及避让关系,和许多未完成窟龛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图07),提出了自己对于云冈石窟开凿过程的一些看法。在宏观层面上,他认为云冈石窟前临平城和盛京交通的道路,窟前没有过多的空间建造寺院,北魏时期的许多寺院建造在窟顶的山上,近年来已经不断有重要的发现(图08),龙门石窟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从中观层面上,他基于对石窟的外部崖面,包括斩山遗迹的考察,认为石窟开凿利用了河流下切形成的阶地断崖,这样可以减少石窟开凿的工程量(图09);在微观层面上,他根据每座洞窟残存的开凿遗迹,和龛像之间的组合、打破、避让、依附关系,梳理各种营造活动的先后次序,进而探讨整个石窟的开凿过程及其背后的规划设计思想(图10)。提出第一期的大像窟施工依就大像头、身、腿每一部分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开凿,同时在不同高程的空余壁面开凿小龛;二期洞窟强化了外部立面形象的设计,多模仿木构建筑空间设计前室,并以竖向的塔、碑分隔各窟崖面。云冈一期至二期,石窟总体虽按组群整体规划,但各洞窟的空间形式却由像窟向室窟转变,开凿工程也渐由分层施工过渡到统一施工,对工程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强,这些变化都影响到洞窟的施工结果(图11)。基于此,他还对洞窟的排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图10/第19窟前壁龛像分布
图11/第9窟主尊开凿所反映的过渡阶段特征
本文从石窟营造工程的角度,分析不同遗迹之间的关系,考察洞窟空间、形式的历时性变化,阐释各种变化的产生原因,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和类型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新的研究视角所得出的新观点,深化着我们对于云冈石窟的认识。
书影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彭明浩著
文物出版社
年5月
ISBN-7---0
定价80.00元
相关链接:
文物出版社“青年学人出版扶助计划”
活动预告丨云冈:我们的读书课
活动综述丨云冈:我们的读书课
石松日奈子:云冈石窟大佛——从鲜卑王到中国皇帝
相关信息请浏览“阅读原文”
美术遗产
美术
考古
建筑
文物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