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马蹄寺与金塔寺最早为北凉统治者开凿,其金塔寺之高肉塑飞天为国内仅见。大佛寺乃西夏王朝所建。据传南宋恭帝赵显于年在蒙古大军兵临杭州城下时,太皇太后带着时年仅六岁的赵显献城投降。忽必烈封他为瀛国公,由于年幼,赵显对自己的身世毫无所知,长大后奉命出家,曾来大佛寺学习佛经及吐蕃文,剃度后被称为全尊大师。据《佛祖历代通载》记:“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依此说,赵显亦死于此。被赐死的原因是因赵显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并写诗表达思乡之情,故遭元英宗赐死,时年五十二岁。
河西旅游景点甚多,河西之佛教乃中国佛教之先导,古寺、石窟众多,每次前来必参观几处,借以考察中国佛教之源流也。
后记:据光绪版《天镇县志》记载:慈云寺,在城内西街,唐时建,寺原名法华。辽开泰八年(公元)修。明宣德三年至五年夏(公元-)重修,千户熊亮奏赐额更名“慈云寺”。现所见慈云寺全貌,正是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现存有中轴线上三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五个院落。中轴线南北向,依次排列山门、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四座单体建筑。今建筑尚存,惜寺中佛像皆毁于文革。除四座单体建筑与两座木制钟鼓外,只有一块道光辛丑年的“客堂”匾与乾隆三十八年的一块功德碑乃前朝旧物。该寺年5月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记:华严寺坐落于大同清远街南侧,始建于重熙七年(公元)。《山西通志》载:“(寺中)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余皆中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华严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而成为辽国宗室祖庙。整座寺庙雄浑大气,殿宇巍峨、气势宏伟,威然峻畅。辽末保大二年(),华严寺毁于战火,至金熙宗天眷三年()重建,华严寺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寺中保存完好的薄伽教藏殿,也就是常说的“藏经阁”,是国内仅有的辽代木质结构建筑,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
华严寺占地面积平方米,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也最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于文革中遭到破坏,耿彦波于年至年担任大同市长期间,对大同古城恢复重建,对华严寺的修复多有贡献。
后记:云岗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前后一共耗时64年,其中最早的有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又陆续开凿佛窟余座。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座,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鲜卑人对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贡献。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世纪初,我第一次到此参观,殊为震撼,亦曾留诗。此番重来,深感当地政府对文物保护分外用心。鲜卑人建立北魏政权,在大同建立都邑,是为平城,千百年后,北魏皇族已消失于历史烟云之中,惟此石窟,依然吸引远近游人,惊叹鲜卑人信奉佛教的虔诚以及裁山凿石的造化之功。
后记: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由大同市博物馆精心打造,其地址在大同古城清远街北侧原开化寺院内。大同居塞北,内跨中原,外联朔漠,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自公元四世纪契丹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以平城为都邑后,大同就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历史之旅,特别是契丹建立大辽后,辽兴宗于年“升云州为西京”,从此确立了西京大同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金袭辽制,大同仍为西京。公元年,元世祖忽必烈改西京为大同路。大同称西京年,在此期间,汉与契丹、女真及蒙古诸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大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到了元代,西京更是成为了一个开放性的国际都市,馆中所藏众多文物,足以证明大同是一座民族文化融合之都。
(图片由龙潭书院提供)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