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格日勒阿妈早餐店里,弥漫着浓郁的羊肉味道。一杯奶茶、一盘羊排、几个羊肉包子和馅饼,呼和浩特人最常见的早餐。我们却无法适应,只能让一碗热腾腾的羊杂汤就着细丝一般的酱菜,暖着对草原的记忆,就从呼和浩特转道南行山西大同。
最北的记忆给了呼和浩特。早晨在酒店的商场,买了呼和浩特的香烟,回去给相熟的朋友。商场里的女士就建议我再买点特色牛肉干或者马奶酒,我一笑谢了。
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城市的味觉,在自己的味觉里久了,再好的味道也只能是他乡的味道。浅尝辄止地品尝,也只局限在品与尝之间,我们自己的味觉地图里,生根着故乡。于是,每到一处在行走之间寻找吃食,便成为了西北旅行的一个重点。这恰如一对矛盾组合,身心渴望漂泊,味觉却一直没有走出故乡,往往是走得越远,家的味道就越清晰和深刻。有的时候就会深刻成一把刀,将思念刻进骨子里,成为漂泊在外的寻找。
一路上,我们都在搜索,湖南特色餐馆。无辣不欢。辣椒炒肉居然是首选。有时候我们自己都觉得奇怪,在家很常见的一个菜,居然成为出门在外一群人的不约而同。就这样,我们坐在呼和浩特市中心辅街道上一家湖南特色的餐馆里。这是到呼和浩特的傍晚。
店面两层,楼梯间挂着毛主席在北戴河的一张照片。二楼的大厅柜台,摆着一溜玻璃坛子,腊八豆、泡糖蒜、酸菜等,一看就是地道的湖南人做法。
和老板一聊,说是这边的主厨是湖南人,就有服务生兴奋地朝里边喊:快来,快来,你老乡来了!里边大厨戴着白色帽子一头大汗地跑出来,边跑还边用围裙擦手,见我们,兴奋地问:您也是湖南的?
我问他,他说是湖南郴州的。
再问郴州哪里的?答:资兴。
于是递烟、点烟。怀化到郴州距离余公里,此刻都已经不是距离,湖南成为共同的名字。在内蒙古遇到湖南人,就如同在国外遇到中国人,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
我们点了辣椒炒肉、剁椒鱼头等七八个家乡菜,大厨就很上心地做。看得出,思念故乡让他对我们的菜肴格外精心。等菜的间隙,我又去厨房内看了看这个20来岁的小伙子,他正在灶上颠勺,很卖力的样子。
我问他会做凉拌腊八豆么?
他说,你教我。我于是让他盛一碗腊八豆、多切姜蒜末、少许盐和香油、油发辣椒拌匀。
端上桌来,红坛酒鬼已经满上,满包厢的湖南味道。离开餐厅,大厨又出来相送,恋恋不舍。大厨说,大厨是家中的独子,一个人在近公里外的内蒙古外打工,他出来两三年了,很少回家。这次第一次遇到家乡人。我心下一动,故土难离,都不容易啊。
为了活着,我们都在漂泊,有的是躯体、有的是灵魂。回家,无论是心灵的家还是实在的家,我们始终在寻找。有人找到了,有人却倒在了寻找的路上。于是,我遇到了王昭君的传说。
呼和浩特宾馆门前,立着一尊王昭君的白色雕像,宾馆大厅里悬挂着王昭君和亲的巨幅壁画和生平。王昭君,湖北人。和亲嫁给单于,单于去世后,昭君修书要求返回故土,不允,从胡俗再嫁单于儿子。33岁病逝。
王昭君一生留下一词一信。词是《怨词》,写道:“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信,是要求回家的信。
不自觉我的思绪沉在王昭君的故事里。昭君出塞,以前总觉得是美丽的故事,殊不知在美丽背后,是将军何在、家国何在的哀伤;王昭君一个女人,一次拜别就是一生。这一生,与宏大的历史、庄严的使命紧密相连,只是谁人探究过一个孤独的女人在漂泊的夜里,故乡在心里的深根发芽。于是,王昭君死了,郁结而逝。高速路牌上经过昭君墓,我想王昭君是一位永生漂泊异乡的女人。我这样定义属于我个人的昭君印象。
二
从呼和浩特去山西大同,所有的文化符号跳跃出来:云冈石窟、另一段历史的王城、煤都、耿彦波,思绪也随着高速在走。
说大同,首先无法跨越的一个名字,就是前大同市长耿彦波。他是一个被称为造城的市长,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市长。之前读过一篇新闻《耿彦波:一个市长的双城记》,写耿彦波再造大同和太原的故事。大同到底经历了什么?大同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耿彦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百度上,耿彦波最新讯息是已经卸任了太原市长,简短介绍里有一句语焉不详的话:“因身体原因卸任”,让我对大同和耿彦波更加充满期待。就这样,我们站在山西大同的土地上。
大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的古城墙。
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洪武五年(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照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
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古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
年,耿彦波提出“一轴双城”的思路——以御河为轴,对河西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对河东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百分之七十遗存的古城墙包砖修复,目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南城墙不仅修复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城墙上建有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
走在内城的河堤边,关于耿彦波的故事一直在我脑海徘徊。耿彦波很少如其他官员一样,坐在四平八稳的办公桌前,更多的时候是在城市建设的工地上。据说,原来内城有很多的商户和棚户区,为了推进改造和产业转型,耿彦波拍板把原来的内城住户全部迁出,搬迁、拆迁,政府举债造城,质疑声不绝于耳,可最终大同的城市有了一个崭新的格局。
在人们的印象中,山西大同是煤都,遍地煤灰,空气里弥漫着二氧化硫的浓郁味道,出门上街都必须戴口罩,可是现如今这样的状况已经没有了。内外城格局,内城是厚重的历史还原,文化旅游成为了大同的新兴产业。我们所住的宾馆,是大同的四星级宾馆,上下电梯都必须使用房卡,没有房卡外来人员根本无法上楼,这样的安全保障在很多省会城市的宾馆都无法做到。站在宾馆门前,看宽阔的街道和有序的城市管理,俨然一个省会城市的格局。
宾馆的服务生告诉我说,之前耿市长搬迁内城大家是有看法的,若干年过去,耿市长离开之后,回想他的做法,他是给大同带来了实惠。今天的大同发展得益于他的努力,人家的眼光和胸怀至少超越了现在20年。我默然了。
人要把事做好,都需要一副铁肩膀,担得起明枪暗箭和不理解。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的作为,但是往往是那些敢于为民请命、踏实做事的人,却常常在浮浮沉沉之中挣扎。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悲剧人物,如苏东坡就是这样,流放、一贬再贬,却依旧在位一天,安民一天;而往往是那些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者,却官运亨通、路路通达。这也许就是现实。
我们都活在世俗里,卓尔不群是不容易的。于是耿彦波走了,江湖却依旧有他的传说。
三
记忆总是这样,因了一个一段故事、一段往事爱上一座城,城市于是被赋予了情感,于是思考、思辨。
走在呼和浩特和大同的街道,短暂地驻留,我思考了很多的东西。在城市同质化发展的背后,让一座城成为独立存在,需要为城市找魂。文化、历史和城市的烟火气,必然成为城市独特气质的名片。而这样的名片如何赋予时代的气息、凸显地域特色、大国气象、文化底蕴,则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我真心希望,城市的管理者能够更加深入思考城市的定位,站在历史现实和世界的高度,去俯瞰发展、去俯瞰经济格局,这样也许才能给大众更多深刻的城市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