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旅游在乎得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感受旅途中的那种快乐,那种意境,我甚是赞同。文艺伪文青的我用文字记录旅途中的那份美好,珍做最美的回忆
文/寒山居士
在这条沟通川陕的古道上,留下了佛教文化的踪迹,南龛石窟。在当地甚至流传“大同石窟看气势,南龛石窟看彩雕”的说法。我们从县城出发,车行了四十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南龛石窟。我们一来到门口就看到了一块印着南龛石窟的大石头。
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就看到了在道路上有一个石窟非常特别,而且雕琢的工艺特别的精美。据说这是民国时期的送子观音造像,这是南龛石窟当中最晚的造像。这里的石窟在隋朝时期就开始雕刻了,到唐代鼎盛,那时巴中是川陕要冲。
米仓道把佛教文化传到了这里,由于受到都城影响,巴中的佛教文化兴盛,雕刻佛像从唐代以来不断增加。我们走了一会儿,就来到了南龛石窟的主佛区。崖壁上的佛像栉比相连,最令我们惊讶的是经过了一千多年,佛像的颜色依然这么鲜亮。
我们看到在主佛区,最中央的佛就是大如来佛。原来上面是贴金的,特别是在它右肩膀的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有金片,特别的鲜亮。崖壁上的彩雕面部丰满,造型生动,有的形象优美,雕刻精细。
有的威武有力,气势雄浑。这里的石窟以唐代雕像最多,在唐代巴州刺史严武的奏表中,记载了石窟内共有五百余窟。但现代的南龛石窟的数量与史书记载的并不相符。佛像的数量不仅是一个谜,修建这些精美雕像的工匠从何而来至今也没有定论。
重重谜团,让这座南龛石窟有了别样的魅力。我们看到在主佛区的面前有几位正在做南龛石窟的档案。因为巴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日照,成为保护石窟最大的难题。这里的石头石质不像北方的北门石窟。
云冈石窟的石头质地比较坚硬,而这里的石头比较柔软,特别容易风化。被雨水冲刷后,阳光照射得不均匀,就特别容易脱落。依山而建的石窟保持了整体的平衡,让这些精美绝伦的石窟保存如此完整,靠得也是巴中特有的气候和环境。
我们在石壁上看到了很多小孔,据说这些小孔都是用来保护石窟的。看到了精美的盛唐彩雕,我们也感受到了华美的唐韵。为了保护他们,很多文物工作者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们也希望这些艺术瑰宝永世留存。
离开了南龛石窟,我们打算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那里是中国最大的由红军自建的烈士陵园,来到通江,很多人都会去陵园里瞻仰先烈。因为那里寄托着一份对红军的敬仰之情。行走在路上,山峦起伏,天光舞动。
两万多名红军烈士就长眠在王坪村的重重大山之中。通江曾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由于王坪地势险要,医院设在这里。为了悼念住院牺牲的烈士,医院的旁边建了烈士陵园。
我们进入了烈士陵园内,看到了在墙壁上有镰刀和斧头,而不同的是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些不一样,它是倒着的。原来,当时牺牲的烈士是对整个红军队伍是一种重大损失,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党徽就是低垂默哀的。
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来到陵园凭吊英烈,为了更好地进行保护工作。几年前,通江县分散的一万多名红军烈士陵墓全部迁到了这里。往山上走,只见满山坡密密麻麻们地分布着刻了红星的白色墓碑。这些墓碑都是后来迁过来的。
这里也是按照烈士们原来的安息地分为了五十个区域,在墓碑上,并没有看到名字。据说,当时没有他们时没有留下名字的。所以这里也叫做无名烈士纪念园,那时已经无从查证了。虽然一座座墓碑的上面没有名字,但是这些无名的墓碑让人心生敬仰。
走在纪念墙的旁边,我们觉得是非常震撼的。我们看到了在撒谎那个吗刻了七千多名烈士的名字,但是这些墓碑和这些人名都无法一一对应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在这面墙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我们无法想象,当时他们所参加的战役。
是一种怎样的惨烈情景。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墓碑感觉一片肃穆。今天我们幸福生活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而他们也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纪念。我们来到这里的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巴中地区的文化,历史悠久,让我们目不暇接。无论是精美绝伦的石窟文化,还是令我们震撼的革命烈士碑,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寒山居士,孤独浪子,用文字记录旅途的美好!一个用心感知生活的人,孤独的自己追寻内心有趣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