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优势 >> 正文 >> 正文

武则天真的信佛吗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9/2
北京专科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经过四个多月的修缮,年11月15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1窟至第4窟正式对外开放了。

在中国的佛教造像里,如果要说哪一个最有名的话,云冈石窟的露天大佛肯定是其中之一:到云冈石窟游览,很难不注意到这尊巍峨壮观、面带微笑的露天大佛。

第20窟的露天大佛

云冈石窟一共有大小石窟个,露天大佛位于第20窟。佛像高达13.7米,差不多是现代五层楼房的高度。长久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云冈的标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有疑问了,既然是露天大佛,哪来的第20窟,石窟在哪里,大佛又为什么是露天的呢?这是因为,第20窟外壁之前已经坍塌了,使得原本位于石窟内的大佛成了露天大佛。至于坍塌原因,由于缺乏历史记载,研究者对此只能进行推测,可能是一场地震导致了坍塌,也可能是第20窟所在位置的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导致早早崩塌。

如果没有过这场崩塌,那么人们就很难一览大佛的全貌。因为石窟原本的设计是:平面为椭圆形,上部有穹窿顶,外壁上有门有窗。在窟外,人们只能透过门窗,隐约看见大佛,等到进入石窟后,抬头一看,大佛高高在上,因为无法看清大佛全貌,而更加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来参观的信徒游客也就更多了——每天都有很多人走近云冈露天大佛,从不同视角,感受大佛的慈悲、庄严、欢喜、沉静等诸多品格。

有些人可能会注意到,大佛的面孔不是中国早期佛像常见的印度人面孔,而是东方式的,而且脸型宽大,很有草原民族特色。

露天大佛近像

这是因为,大佛的面容,其实是一张北魏的“皇帝脸”。

“皇家血统”在云冈

为什么说它是一张北魏的“皇帝脸”呢?是因为它是按照北魏第五个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的样子雕刻的。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云冈博物馆藏

海峰/FOTOE

北魏是一个鲜卑人建立的王朝,曾定都平城近百年,后迁都洛阳。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所在地。

那时,北魏国力如日中天,平城是北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也是大同在历史上最繁荣、最兴旺发达的时期。

云冈石窟就是开凿于这一时期,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家力量开凿的佛教石窟群。

石窟的全称为石窟寺,最早出现于古印度。公元前2世纪,印度僧人兴起了一股开凿石窟的风气,他们在这些石窟里修行,也用雕刻和壁画装饰石窟。石窟寺传入中国后,这种特色也随之传入,石窟群既是修行中心也是佛家艺术中心。但是,在云冈石窟之前,由于石窟都由民间或者地方力量开凿,规模很自然地受到财力限制。

云冈石窟由北魏集中了全国的技艺和物力人力而造就,以壮丽的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它的这种“皇家血统”,使得它有着难以比拟的恢弘壮观的气势。

而且,大佛本身也是“皇家血统”的产物。除了露天大佛是按照文成帝的样子雕刻而成,云冈石窟的第16窟到第19窟内的大佛,也都各自对应着北魏的一位皇帝。

第16窟至20窟被统称为“昙曜五窟”,它们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窟。

第十六窟:施无畏印的佛立像

黄豁/FOTOE

第十七窟:交脚菩萨像

海峰/FOTOE

第十八窟:佛立像

黄豁/FOTOE

第十九窟:施无畏印的佛坐像

杨兴斌/FOTOE

第二十窟:施禅定印的佛坐像(即露天大佛)

这个命名来自于云冈石窟的设计和主持开凿者昙曜。在当时的北魏,昙曜是一位名僧,为什么他要按照北魏皇帝的样子建造大佛呢?

皇家“联姻”佛教

昙曜原本不在北魏而在北凉,即今日甘肃、宁夏一带。公元年,北魏太武帝攻灭了北凉,把数万俘虏带回北魏,昙曜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由于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纷纷从佛教中寻找安慰,因此带来了佛教的兴旺。不过,太武帝不是什么佛教爱好者,他下诏在全国灭佛,没收寺院的产业并强迫僧人还俗。这时的昙曜,虽然遭到了强大的还俗压力,但是他坚持做一名僧人。

昙曜像

公元年,太武帝的孙子拓跋濬登上了帝位,即文成帝。这时北魏的形势已经和灭佛之时大不一样了,拓跋氏不但统一了北方,而且也稳固了对北方的统治。有一天,文成帝在外出的时候,他的御马咬住了一名僧人的衣服。这个僧人,就是昙曜。文成帝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兆头,就把昙曜带回朝廷,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

受到礼遇的昙曜,抓住机会向文成帝提出建议,在平城郊外兴建大型石窟,以复兴佛教。

这是北魏首次有人提出开凿石窟,而且这个建议和文成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文成帝就命令昙曜作为设计者和主持者,开始兴造皇家石窟。

皇家与佛教,就这样联姻了。文成帝要求昙曜,所造的佛像要“如帝身”,也是要仿照北魏皇帝的样子来造佛像。

佛国来到了人间

云冈石窟的开凿,以及文成帝对佛教的推崇,把北魏变成了一个人间佛国,后来的北魏朝廷也延续了文成帝的做法。比如在文成帝去世后,他年幼的儿子即位为小皇帝,因为皇帝太小,冯太后垂帘听政,这时的北魏朝廷就开凿了一座“两佛并坐”的石窟,对应冯太后和小皇帝“二圣执政”。

当皇帝、皇后被当成了佛,以此类推,朝廷的大臣就成了比佛低一级的菩萨或者罗汉,百姓则成为了佛和罗汉的供养人。敬拜皇帝,就是在礼佛;供养朝廷,就是在积累功德。人间的每个人,都在佛国中找到了对应的角色。

毫无疑问,这对于以“胡人”身份入主中原的鲜卑拓跋氏皇朝来说,在塑造合法性方面有着强大的作用。

二佛并坐

佛教在古印度诞生之初,是远离世俗政权的,比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为了修行而远离宫廷。但是,由于古代中国自身有着政教合一的传统,即皇帝既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也是“天意”的代言人,当佛教进入中国后,也产生了和政教合一这个传统相结合的倾向。

这不仅仅是文成帝等皇帝的意志使然,在僧人群体里,也有类似的取向。比如,在北魏初年,就有僧人提出了“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的说法,公开声称皇帝可以是佛的化身,要像拜佛一样拜皇帝。

那么,文成帝的祖父太武帝曾经灭佛,对此又该怎么看呢?文成帝的做法,是不是在“打脸”他祖父呢?其实不然,对于北魏朝廷来说,无论是灭佛还是尊佛,内在逻辑是一致的,那都是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当太武帝需要剥夺寺院财力用以统一中国北方时,灭佛就是可取的。当文成帝需要以一个人间佛国来维护北魏的统治秩序时,尊佛就是可取的。

在文成帝身后,有个人的做法与他的做法遥相呼应,那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很多唐史学者认为,龙门石窟那尊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样子雕刻的。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武则天是个热忱的佛教支持者,这种热忱在她登上皇帝之时达到了顶峰。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普遍观念,女人是不能称帝的,比如按照《尚书》说的,女人做了头,就相当于母鸡打鸣,预兆着凶灾即将来临。但是,通过自称是佛,武则天就打破了这个普遍观念给她设置的障碍,她称帝就名正言顺了。而且,就像在北魏即有僧人把皇帝当做佛一样,在武则天称帝前后,也有很多僧人为她造势,称她是佛,理应当上皇帝。在朝野上下对佛教的一路鼓吹中,武则天的尊号也一路上扬,从圣母神皇、圣神皇帝,到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又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从文成帝到武则天,皇家的推崇,固然有助于佛教的兴盛。

但是,文成帝、武则天是否真的尊重佛教,那就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了。

作者简介:何书彬,非机构历史学者,曾任国内首个历史类AI知识图谱“全历史”中国史主编、国内首个面向公众的历史刊物《看历史》核心创始团队成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