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需几步99公益日来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10/22
<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年,云冈石窟第3窟原比例复制窟亮相,成为世界全球首个3D打印大体量高精度文物。截至目前,第3窟、第18窟、第12窟借助3D打印技术,“走”出千年石窟,逐步走向世界。近年来,我国数字化文物保护技术走在了全世界第一梯队。

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有多厉害?今年“99公益日”,云冈石窟16窟数字化保护专项成为腾讯公益项目之一。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和云冈研究院数字化部门负责人宁波,对该项目回答了来自全国多家媒体的提问。

▲云冈石窟第16窟外景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究竟是什么”

记者:什么是文物的数字化保护?

宁波:文物数字化保护是用数字化技术把文物现有信息,包括形状和色彩,以高分辨率全部记录下来。基本上云冈的标准以影像8K的分辨率,点云精度0.03毫米,95%的色彩以上的精度记录。

第二步,利用数据重新解构、分析、重组,对其进行深层次应用,例如虚拟复原和虚拟还原,还可以应用于文物工程的模拟预测、有效性分析等。

第三步,利用已有数据进行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

“给石窟拍了三四十万张照片”

记者:数字化保护与传统保护在石窟文物保护工作中各自承担怎样的角色?

张焯:据我了解,数字化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然后向世界推开。中国这几年数字化技术发展特别快,很快进入第一方阵。

云冈在文物数字化方面走得比较早。过去文字描述的方法具像性不足。年,对整个云冈一公里长的外立壁进行扫描,绘制出极其精准的外立壁图,彻底改变了过去用皮尺测量测绘方式,解决了描述不足、不精准、难度大的问题。

云冈研究院在全方位推进数字化,不光在洞窟进行测绘和扫描,同时对历史记录、档案材料以及研究成果也进行全面地搜集、整理、扫描,形成文字图像数据库。

目前已经照了三四十万张照片。如此完整的数据库在云冈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云冈石窟第12窟“音乐窟”被利用3D打印技术原大复制

“未来的云冈石窟全部是数字化的”

记者: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成果如何?未来怎么做?

宁波:云冈从年开始进行数字化尝试,到现在基本对石窟总量三分之一的数据完成了采集,包括数据模型和一些数据衍生品。

去年开始,运算中心智能化大数据中心建立起来。除了一些小件单壁的复制之外,云冈第3窟被等大复制在青岛,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体量的文物复制项目。与北京建筑大学合作,第18窟被复制出来放在北京大学,成为北京的一个坐标。积木式的第12窟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可随便拆装,运输到世界各地巡展。

对洞窟的数字化扫描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一方面,帮助考古整理出一系列更具体的数据形象。只要一点鼠标,所有洞窟佛像或建筑框架性结构都能呈现。在保护方面,利用数据资料,把每个洞窟病害标出来,然后针对性地研究修复。

此外,在云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