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古凉州的一处千年石窟,号称石窟鼻祖却少有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10/16

佛教,在两千五百年前由乔达摩·悉达多在南亚次大陆上创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佛教在古印度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并开始经由古丝绸之路开始向中国传播。佛教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主要是经西域地区(今新疆)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等地的。在西域三十六国的故地,不乏像克孜尔千佛洞这样的石窟巨作。在河西走廊,尤其是古凉州的故地佛学留下的石窟古庙也代表了佛教发展的一个顶峰。

凉州,是古代沟通中原王朝通往新疆和中亚的必经之路,这里是天下要冲,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数千年来,西去的丝绸瓷器,东来的佛僧外商都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精彩的故事。早在秦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河西走廊。在魏晋时期,河西的胡人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统治和个人信仰的需要,便大力提倡佛教,开凿石窟、大造佛像,使佛教扎根河西,并以此支点更好的关中和中原地区传播。凉州佛教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主要流传着佛教的多个宗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凉州是西域佛教中国化的中继站,也因此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佛教文化,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通晓佛理的高僧。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凉州或长期居住在凉州的人,为了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可谓是之一过程的结晶和重要见证者。

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祁连山脉之中,天梯山坐落于一处盆地的边缘。自南向北而流的黄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融化的冰雪为河流源源不断的注入水流,滋养了大地。在群峰如聚的盆地北缘,始建于多年前石窟群凿于绝壁,这里山路崎岖,登临如上天梯,故而有了天梯山的名讳。

作为我国开凿最早的佛教石窟之一,天梯山石窟是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源头,在学术界人们一直称天梯山石窟为“石窟鼻祖”。身为“凉州八景”之一的天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距今多年前的北凉时期(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继北凉之后,北魏、唐朝、明代均对天梯山石窟进行了持续性的开凿。根据明代史料记载,当时天梯山的石窟数共用26个。历经千年,天梯山石窟因地质灾害和社会发展等原因毁坏许多,如今向游人开放的也仅有位于黄羊水库边缘的大佛了。

从保存下来的天梯山石窟佛像和壁画来看,石窟石雕和壁画上佛像的衣着、神韵和晕染方式都和古印度佛教的艺术表现极其的相似,这一点也就说明凉州地区的佛教文化是直接由古印度地区传入。接收了古印度佛学文化的凉州人,在信仰的鼓励之下,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了天梯山石窟,这些由凉州人开凿的石窟有着鲜明的特征,因此这些石窟也被称为“凉州模式”。

而后,随着佛教的不断东传,凉州地区的佛僧和工匠逐渐迁往关中和内地。他们把凉州佛学带去了这些地方,也把石窟建设的艺术成就带去了这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相继开凿了具有天梯山石窟特征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些华北地区的石窟深受天梯山石窟艺术形式的影响,所以天梯山石窟才有了“石窟鼻祖”的称号。

上世纪的50年代,为了当地的农业灌溉修建的黄羊水库大大威胁了天梯山的石窟群。为了更好的保护这片文化遗产,石窟内的许多壁画和佛像开始了搬迁,他们逐渐被搬往兰州。年时,几经周折的文物被送回石窟群,并进行了精心的修复,这批文物最终回到了祁连群山之中。如今,一汪湖水和雄伟的大佛早就融为了一天,成为了武威市一张旅游名片。大佛脚下的天梯山石窟陈列馆更是以图文的形式向游人介绍了这片石窟和凉州佛学发展的故事,参观完陈列馆再去看石窟,对于了解这些历史的瑰宝有着极大的帮助。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区南部40公里处,自驾游或者参加当地旅游团的方式会更加的便捷。自行前往天梯山石窟,景区门票的售价是00元。秋季景色最佳,黄羊水库周边的树木是多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