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1600年前的石窟鼻祖,原来在武威凉州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10/16
<

石窟石刻一佛一世界,一岁一繁荣。历经多年风雨,依旧微笑在人间

到了凉州的第一天,旅游委的黄主任女士说,咱们先驱去天梯山石窟,这凉州大佛窟被喻为"石窟鼻祖"。

早上,凉州的天气降温了,空中飘着小雨雪,但凉州不凉。凉州人淳朴热情,驱车沿线,一幅幅大西北的江南景象,风风风雨雨几千年,孕育了大千河西走廊,保护并传承的文化厚重,令人感叹武威的包容。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年历史。凉州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历史记载,公元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到平城,其中有僧侣多人。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字,既反映凉州的人口众多,也说明佛教的兴盛。这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了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北魏灭北凉结束河西地区余年割据而繁荣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艺术受到重创,凉州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敦煌石窟中盛唐大佛(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迁往平城的工匠、僧人里不乏高僧法师。据《释老志》和《世祖纪》、《高祖纪》记载,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之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并在公元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开始造帝王化佛教石像。公元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在平城近郊开凿云冈石窟。他只用短短5年就完成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与代表作。后经历代开凿,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最大石窟群之一,雕造富丽,为全国石窟之冠。之后陆续兴建,前后历60年,无数雕塑家在53个洞窟里雕刻佛像、飞天等51万多件。其间最主要工程完成在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这些宏大精美雕塑,是雕塑家们智慧和艺术才华结晶,而凉州僧人及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与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与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人们往往从年代上确定石窟艺术在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地位。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是看其在石窟中的影响。如果单从年代上看,新疆的许多石窟都比敦煌石窟和中原石窟要早,但它对中原石窟没有产生直接影响或影响甚微。我查阅了一下石窟的史料,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艺术开创地,但它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莫高窟历史上出现的开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年)。这时随着洛阳的一批官宦、僧侣和工匠的进入,中原汉风在这里开始流行。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年以后的事。从以上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历经千年风风雨雨,有着"石窟鼻祖"之称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因修水库使窟内文物被搬迁至兰州,这批被省博物馆保存管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将重回故里,使石窟遗址与石窟原文物重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天梯山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一佛一世界,一岁一繁荣。历经多年风雨,依旧微笑在人间,你来,一观,我往,又见,静观,云雨风雪,你一定会生出不同的感叹与惊喜!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凉州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凉州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朱文鑫发布:.10.18

石窟石刻

原标题:《年前的石窟鼻祖,原来在武威凉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