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冈
石
窟
线/上/艺/术/展
第二期
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我们推出了第一期云冈石窟线上艺术展。线上展出了云冈石窟第1窟到第5窟的部分珍贵图片。我们将在本期内容中,继续介绍云冈石窟中第6窟至第10窟的珍贵影像。
云冈石窟全景图
扫码即看
内容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今十里河)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余尊,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
云冈石窟是东西方宗教和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是了解公元5世纪文化发展及其宗教思想的真实、直接的明证,也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非常震撼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石窟中雕刻的佛、菩萨、护法、供养等各类人物及其组合形式;龙、鸟、莲花、忍冬等各类动植物装饰图案;洞窟形制、龛式、壁面布局等建筑形式,均体现了佛教及其艺术发展中最辉煌时代的本质。是今天人们回顾历史、欣赏艺术的最佳选择之一。
早在20世纪初,尽管地处偏僻、道路难行,还是有不少国内外探险求知者不畏长途跋涉来到云冈参观访问,进行了或零星或系统的调查记录。其中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年来云冈考察后发表了云冈石窟旅行记,成为近代以来最早将云冈介绍给世界的学者。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一批批国内外考古、建筑、美术等各类专家或普通民众来到云冈石窟,进行不同程度的参观游览和记录调查。
今天,云冈石窟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其具有的社会价值,亦为专业人士和广大民众所珍重。由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石窟保护专家共同编撰的《国际文化遗址管理》一书认为云冈具有以下重要价值。
由于云冈石窟涉及洞窟和造像数量巨大,无法再此一一呈现,本展览从《云冈石窟全集》中挑选了部分代表作品,供诸位读者一窥其豹。
大家·评语
云冈石窟
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梁思成
万亿化身,罗列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
——冰心
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须到了那个地方,流连徘徊了几天、几月,才能够给你以一个大略的美丽的轮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的看。你得仔细的去欣赏。
——郑振铎
天教微雨为清尘,来看云冈万佛身。佛法虚无何足道,人民万古显精神。
——郭沫若
巨业之存,石象(像)之泐,成住坏空,佛如是说。石象(像)多泐,巨业犹存,护持久远,功归人民。护持久远,亦有坏空,成住相续,巨业无穷。
——赵朴初
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宿白
云上展览
第6窟
第6窟中心塔柱东南角
内容简介
洞窟平面方形,平顶,中央塔柱直抵窟顶。塔柱平面呈方形,东西宽约7.3米,南北长约7.9米,高约15米。须弥基座,高约1.2米,上端饰波状忍冬纹,四角雕狮子。塔身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高约7.4米(含基座),四面雕圆拱、盝形重叠大龛,南北两龛分别为坐佛和二佛并坐,东西两龛分别为交脚菩萨和倚坐佛,构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序列。龛侧下层雕众胁侍像,上方为佛经故事,龛楣格内有高髻或夜叉飞天。下层顶部为仿木构屋檐,上雕瓦垄、莲花瓦当,檐枋下刻椽头。四角千佛列柱雕纵向单列禅定坐佛,柱顶置栌斗。上层的大须弥座四角各雕大象,前半身立在角瓦上,后身隐没于须弥座中。座角置九层方塔,第1层四角各雕一覆钵式小塔,第2层至第9层,四周镂空雕角柱。上层四面均为一佛二菩萨像。窟顶平棊方格,南面、西面、东面各九格,北面五格,格内雕诸天仆乘。
第6窟洞窟内东北角南望
内容简介
图中近处为北面大龛,龛内二佛并坐,主像端庄愉悦,龛楣上飞天舞动。龛外中层的佛经故事中,太子骑大象朝东缓行,伎乐天等侍者随从。转角千佛列柱将北、东两面分开。东面大龛可见重层龛楣结构。龛上方瓦垄顶檐椽凸出。纵深处为南壁东侧,下层为佛经故事连环画面,之上为圆拱大龛,再上层立佛高大,菩萨及众天人簇拥左右。
第6窟中心塔柱北面下层
内龛龛楣下缘伎乐天
内容简介
下缘雕12身伎乐天。其中8身飞天手中分别持阮咸、横笛、琵琶、排箫、细腰鼓等乐器演奏。
第7窟
第7窟后室东壁南侧第4层
龛龛楣外左上隅供养比丘
内容简介
小小的空间里雕一小比丘像,细眉长、目、面含微笑,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头部、微倾,神情俏皮、天真。
第7窟后室南壁窟门左右文殊维摩对坐像
内容简介
云冈石窟根据大乘佛典《维摩诘经》塑造了很多文殊菩萨与维摩诘的对坐像。此“文殊问疾品”图像是出现时间最早的一幅。其中窟门东头戴尖顶帽、手摇麈尾,似侃侃而谈者,也是中国佛教石窟寺较早的石雕维摩诘像。窟门西头顶宝冠、身向右侧、神态自若者,当是遵从佛旨来到维摩居所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
我们注意到,此造像之艺术“精神”似与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萨克斯坦江布尔河谷保存的一尊属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摩崖石雕菩萨造像具有神态与造像技艺上的惊人一致性。由此反映了北魏平城和云冈石窟繁荣外文化交流的事实。同时,这些并非偶然的继承与被继承或是相互借鉴的艺术交汇关系,体现了公元5世纪透过丝绸之路实现的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及其在北魏平城的融会与完美落地。
第8窟
第8窟窟门西壁鸠摩罗天
内容简介
鸠摩罗天五头六臂,上双手分别举托日月;中间左手执弓,右手残余半臂,手应持箭。主臂右手放腿上,手腕向上翻转,左手擎鸡于胸前。
第8窟窟门东壁摩醯首罗天
内容简介
摩醯首罗天像三头八臂,右侧四手臂保存完整,左侧仅存一臂,其余残毁。
第8窟后室南壁窟门西上隅横笛伎
内容简介
飞天乐伎眉目修长,双手持横笛吹奏。身上线刻佩饰、衣纹,自然简洁。
第8窟后室南壁窟门西上隅横笛伎
内容简介
该像五官端正,圆形头光与帔帛均用浅浮雕技法,双手合掌作礼,造型简洁、形象生动。
第9窟
第9窟前室北壁
内容简介
前室北壁东西宽约12米,高约10.4米。壁面上部中央设明窗,下部中央开窟门。在明窗下端和窟门两侧各有一横向水平的莲瓣纹饰带,向两侧东西壁面水平延伸,将整个洞窟东、西、北壁面分割成了上、中、下不同的空间层次。窟门门额立框上浮雕连环忍冬纹与龟背纹间隔组成的装饰图案。窟门上面雕庑殿顶饰,屋檐下装饰斗拱与飞天,两侧各雕一身手执金刚杵的金刚神形象。北壁壁面分五层。第1层为供养人行列,残损严重;第2层浮雕一组睒子本生故事画,其汉风浓厚;第3层为两侧对称的盝形龛,内雕交脚菩萨像。龛柱为汉式柱身、爱奥尼亚式柱头。第4层中央为圆拱形明窗,明窗两侧外道形象遥相呼应。左右塔形柱将明窗及两侧的圆拱龛隔开,圆拱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对称均衡。第5层与窟顶连接处装饰天宫伎乐。整个壁面布局运用中国汉代画像石的传统手法,中西合璧,充分反映了佛教艺术进入中原地区的中国化过程。
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交脚佛屋形龛
内容简介
西壁上层雕庑殿顶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屋脊正中央雕金翅鸟,两侧饰三角火焰,两端为鸱尾;垂脊上各栖一鸟。屋顶刻瓦垄,檐部饰圆椽。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相间排列,且置于普拍枋之上。方形塔柱将殿身分作三间式: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像;两侧梢间各雕胁侍菩萨与飞天。
第9窟前室东壁上层交脚菩萨屋形龛
内容简介
此系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屋形龛。屋脊正中雕金翅鸟,两侧饰三角火焰,最外两端为鸱尾;垂脊上各雕一凤鸟。屋顶上的瓦垄和屋檐下的圆椽俱全。檐下的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置于普拍枋之上,两种斗拱相间排列。普拍枋由两根八角柱支撑,将殿身分作三间式。柱头之上置栌斗、皿板与雀替: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菩萨;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
第10窟
第10窟前室西壁上层交脚菩萨屋形龛
内容简介
仿木结构庑殿建筑。殿身面宽三间,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弥勒菩萨;两侧梢间各雕思惟菩萨。明间两侧为八角形柱,柱身浮雕忍冬纹和绹索纹,柱头上置栌斗、皿板,上施雀替与普拍枋。一斗三升拱与人字形叉手,两种斗拱相间排列。屋脊上装饰金翅鸟(凤鸟)、三角火焰等,正脊两端为鸱尾。
第10窟前室东壁上层交脚佛屋形龛
内容简介
此仿木结构庑殿顶式建筑,与第9窟前室西壁上层建筑结构、样式相同。殿身用方形塔柱分成三开间,明间雕坐狮子座的交脚佛,两侧梢间各雕立菩萨和飞天。金翅鸟踞正脊中央,左右为三角火焰纹,屋脊两端饰鸱尾;两侧垂脊上各栖一凤鸟。檐部饰圆椽,屋顶刻瓦垄,檐下雕一斗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
资料研究扫码即看
论文:《云冈石窟佛教文化研究》
电子文献扫码即看
《穿越千年的凝眸——云冈石窟
艺术线上展览》
《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北魏王朝与云冈石窟》
英文版
更多资料可下载学习通APP,校外注册后进行文献查找。
文章推荐 云冈石窟线上艺术展览大赏(第一期)-End-
内容来源:《云冈石窟全集》
学习通APP
排版:ZP
审核:SJ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