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阅读的小雅君Artron雅昌
历史很重,汗牛充栋的书籍史册都讲不完。
历史也可以很轻,一个故事便可以囊括数千年。
如何向孩子讲述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呢?伟人的生平固然值得学习,但总感觉隔着时代的高山,仿佛遥不可及。而小雅君最近阅读的绘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则是从小人物的视角来讲述云冈石窟的历史。故事短小精悍,但却以小观大,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
绘本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北大教授郑岩执笔,他在佛教造像领域有着极高的研究。画面则来自插画师李星明,他年纪轻轻,便是丰子恺儿童图画书首奖得主。而绘本的印制,由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承接。三者强强联袂,带领读者走进千年之前云冈石窟造佛的现场。
《小石匠:云冈的故事》
作者:郑岩
绘者:李星明
出版:平行小宇宙童书|海豚出版社
印制: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北魏造像历史
故事从问佛开始。
“公元年的一天,小石匠跟随老石匠,和高僧昙曜(tányào)一起,登上平城西郊的武周山。他们在筹划一项伟大的工程。”
高僧昙曜问老石匠:“佛在哪里呢?”老石匠答道,我的佛在石头里。
懵懂的学徒小石匠一知半解。他自小便跟随着老石匠,斩山开洞,一凿一錾地雕刻出佛的模样。他眼中的佛,便是师傅眼中的古法,是师傅口中“本来如此”的样子。
小石匠并不知道,他正在参与北魏造佛的历史。这一年正是北魏和平元年。文成帝决定恢复佛教,批准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周山开凿石窟,便是云冈石窟。
在云冈,南来北往的商人为造佛带来了本土化的契机。鲜卑贵族、西北客商、江南使者、工地上的匠人……书中将不同民族、身份的人物细细描绘,跃然纸上。
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鲜卑贵族妙朱随着迁徙的车马而来。她的到来,为小石匠的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绘本的画面借助“异时同图”的技巧,树枝蔓延成深绿,叶子渐渐变黄,直到大雪落满枝头……一棵树完成了开花落叶的四季更迭,也暗示了小石匠在受到妙朱的启发后,内心也开始汩汩涌动出清泉。
在小石匠的刻刀下,石头开始生出花草、小虫、流云,佛也开始了人类的表情和悲欢。
绘本在最后又问到,佛在哪里呢?小石匠心里已有答案:佛在众生,在万千气象的世间。
小石匠的问佛之路,并非凭空捏造,细节处皆是郑岩教授对历史事实的再现。老石匠人“古法”指的是云冈早期造像所表现出的外来风格,而小石匠的“新样”便是破旧识,代指云冈石窟造像风格的中国化,实则是北魏造佛的历史缩影。
好书致敬匠心
云冈石窟背后有着如此复杂历史变化,但这一切都都被作者和绘本画家,用寥寥几笔文字和精细的画面呈现。
小石匠用刀锤问佛寻找匠心,而雅昌选择用纸上工艺致敬匠心。这套书从封面、内页到排版,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打磨。
初次拿到这本绘本时,只见一尊云冈石窟的佛像出现在异形模切的山形竖封上。随着竖封的移动,画面右下角便露出小石匠和大佛相望的画面。四目温柔相对之间,宏大体恤渺小,历史照见个人。
竖封的用纸暗藏玄机。它采用了g正度云宣白色沛帛制作。这种纸有着深深浅浅的纹路,拿在手中,让人感觉沉静、温润,仿佛像小石匠一样在触摸着粗糙的岩石。
封面选用的则是“大地纸”,带有植物纤维,会有微微的闪光。通过封面与竖封的对比,读者能更直观地体验绘本故事里“把佛从岩石里请出来”的匠人精神。
为了更好地还原小石匠书中的插画,书籍内页选择了东方雅韵纸。纸张吸墨均匀,真实呈现自然色暖色调,古意盎然。在大豆油环保油墨的印刷下,绘本角色的形象,以及石窟里奇丽的佛像雕饰,这些细节在纸张上得到清晰呈现。
每一页纸张,粗犷中透着细腻,与原作所使用的画纸相得益彰。李星明在作画时特意选择了手工的雁皮古法生宣纸,雁皮是一种中草药,也可做为制纸的原料,天然的植物纤维,呈现石头一样的肌理。东方雅韵具有天然肌理,很好承接了原画细腻的质感。
作者:井四
编辑:tutu
一END一
原标题:《翻开国风绘本《小石匠》,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