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古朴广武城铭记历史魂老醯儿谝晋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1/14

广武城位于朔州市山阴县境内,有新、旧两座古城,东西相距2公里。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以西,居长城之外。广武城在历史变迁的沧海桑田中,承担着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既冲突又融合的重要角色。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击瓦剌,广武城历经战斗余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和著名的古战场,既有极具边塞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又有奇险独特的自然景观。年05月25日,广武城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广武城

旧广武城坐落于恒山山脉雁门关下白草口处,即史书上所称的西陉出口。旧广武城雄踞关口,南接长城,对峙敌楼,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据点。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城始建于辽金,为雁门关之山前防御据点。今存较完整的古城墙系明清修建。古长城墙周长米,总占地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7.35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2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中被破坏。东门最大,近处曾有关帝庙、粮仓,东城门额周边嵌有精美的砖雕;西门次之,近处曾有马王庙、校场;南门最小。原来的城门外后人曾经加设过瓮城,现在只有南门处留有一点瓮城的痕迹。东西城门各有约半尺厚的两扇木门,现今仍能自如开关。城门洞呈拱形,全部砖砌,南门只剩残垣。

旧广武城城墙

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街巷格局呈典型的古代军事城市的棋盘式,东西南北四街呈“十”字形。民宅全部坐北朝南,一排排形成小巷。城北端还筑有一个烽火台。西城门外的护城河仍在,只不过当年的吊桥被石桥代替。

城中有两株古柏树,相传为当年宋辽议和后所栽,已有余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生机勃勃。两香柏一雌一雄,相距4米,高约17米。雌柏周长3.2米,雄柏周长3.14米,此双柏全国罕见。阵风过后,飒飒作响,似乎仍在为当年的激烈征战感慨不已。

广武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清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文化有着独特的意义。

广武明长城

广武明长城修筑于明洪武七年(),属内长城,全长约20公里(从新广武到西安峪),土墙尚存13公里,剩余部分为残迹。保存较完整的部分在新广武城境内,这段长城全长1万米,城墙高6至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

全部为砖石结构,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尚有5座保存完整,并筑有易守利攻的腰门等建筑。广武明长城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是山西省境内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是国内长城之珍品,极具军事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明长城穿心楼(月亮门于年10月坍塌)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位于雁门关北3公里,明洪武七年()吉安侯陆亨所建,明万历三年()增修,是内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设施。新广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是锁钥中原的北大门和战略要点,历来为兵家之争、短兵相接的战场。原来的新广武城也有高10米的城墙,底宽5米,石条做基,通体包砖,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古城内设东关、南关、大北关、小北关四道关门,大北关关楼上有石碑“三晋雄关”字样。城内有瓮城、中城、南瓮城三道防线组成,中城状如簸箕,南瓮城形似斗状,故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坚固。

历史上的新广武城里城外曾有二十四座庙宇,被称为“二十四全庙”,可以看出,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将士,还是边民,对幸福和平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向往,他们将这美好的愿景寄望于各方神灵。

今天,广武城已经成为研究宋辽以来古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尽管往日辉煌不再,但壮观犹存。巍巍长城,默默诉说那段壮阔而恢宏的历史,那种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民族精神依旧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作者:王富霖

来源:方志山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