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小石匠里都有哪些门道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9/14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武夏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虽然是故事绘本,可是《小石匠》里面的门道不少。可以说,这本书写的每个字都有所据,画的每一笔都有所本。

  之所以门道多,是因为这个绘本的作者可是真正的行家。文字作者郑岩教授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在汉画像石、魏晋南北朝墓葬壁画、佛教造像等领域潜精积思,对古代工匠个人的创作思想更有着持续的   在构思绘本的文字方面,作者矜句饰字,可谓每一句话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如绘本开篇“公元年的一天,小石匠跟着老石匠,和昙曜法师一起,登上平城西郊的武周山。”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两条信息:其一,点明了《魏书·世祖纪上》中记载的太武帝于太延五年()八月征服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后,将大批居民迁徙至平城,建设京师的史实;其二,呼应了云冈石窟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比河西走廊北朝早期石窟与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指出开凿云冈早期洞窟的工匠主要来自河西地区。

  又如第9页中老石匠说“我的佛藏在山岩里”,暗含了佛教徒在经历了太武帝的灭佛运动后,为了能让佛法永存于世,昙曜于和平初年()奏请文成帝在武周山开凿五座洞窟的起因,正如《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石窟寺》中所言:“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久。”

  第39页中,作者写下:“老石匠向主持下一期工程的高僧力荐小石匠,让他单独负责一座大窟的开凿”。看似一句普通的过渡性话语,实则举重若轻地交代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孝文帝即位后,与太皇太后冯氏共同执掌朝政,而昙曜作为文成帝、献文帝时的沙门统被边缘化。第二期洞窟中的第5、6窟可能为冯太后的宠臣钳尔庆时主持开凿。绘本中小石匠负责开凿的第6窟即属于云冈第二期洞窟,也是云冈石窟中最为精美的洞窟。学者彭明浩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中推测该窟开凿用时8年,因此在绘本中,我们看到了四季交替、岁月更迭。

  在第32页中,为了简要地概括和说明云冈石窟造像风格的中国化,作者巧妙地以当时人的视角,称呼为“古法”与“新样”。老石匠人的“古法”指代云冈早期造像所表现出的外来风格,小石匠的“新样”指代孝文帝太和改制后佛像穿上像汉族士大夫的褒衣博带式的袈裟。文中所讲小石匠负责雕凿的大窟,即为云冈二期佛教艺术中国化后的代表洞窟。

  这样的例子在绘本中不胜枚举,如此言简意赅的用词其实流露出作者对于云冈石窟背后复杂历史变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提炼。

  在绘本图画的设计方面,同样反映出作者的深思熟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云冈45个主要洞窟是经过文成帝和平初年()至正光年间(-)六十余年陆续雕凿而成,那么云冈石窟在最初开凿时是什么样的景观?在画面中该如何体现?这是绘者李星明在设计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对此,作者充分考量了历史文献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如在开凿初期仅绘制了昙曜五窟中的三个洞窟,即现编号为第18、19、20号的洞窟,这是参考了学者杭侃的论文《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文中指出这三个洞窟为一组,是昙曜五窟中最早设计开凿的。

  虽然《小石匠》是一本轻盈的小书,背后却凝聚了无数学者的心血,承载着厚重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与绘者将复杂的问题用形象生动的文字与画面精妙地呈现出来,从无数考古与历史材料中凝练出的文字又非常富有哲理,成功地将学术成果化解为生动的故事。如此苦心之作在目前市面的绘本中可谓屈指可数,这也让我们重新反思绘本的功能和意义。关心历史是每个人内在的基因,对于我们如此,对于孩子亦然,如何将历史有温度地传承给下一代,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