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龙山佛道共存一名山光照古今晋阳山西新闻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4/25
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91170.html

龙山石窟

太原名龙城,龙城有龙山。

龙山又名青龙山,位于风光秀丽、重峦叠翠的太原西山,东临晋阳古城遗址,西接天龙山,南连著名的晋祠,北与蒙山大佛和太山毗邻。

龙山是一个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景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前山为道、后山为佛,佛道同山、和谐共处,再加上特有的四季不同风光,使得龙山展现出兼容并蓄、海乃百川的大气。

为彰显“游山西读历史”,本站“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我们从山西慧光古灯博物馆出发,在蒙山大佛脚下领略千种明灯的风采,再到龙山景区,欣赏中国最古老的燃灯塔,遥想古时“光照十里晋阳”的盛况。

后山为佛,皇帝亲临使这座山名声大震

龙山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走进后山,有开凿于北齐的童子寺、大佛以及我国最古老的燃灯石塔。如今,虽然这里繁华不再,但残留的文物遗迹仍掩饰不住昔日的辉煌。

据龙山文管所所长葛海江介绍,北齐文宣帝高洋、唐高宗李治都曾来过这里。童子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是高僧宏礼受北齐文宣帝高洋敕命而兴建的,规模宏大。高洋是北齐的开国皇帝,建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之所以会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营建塔寺、开窟造像,与当时晋阳特殊的政治地位有很大关联。

北魏时期,高洋的父亲高欢消灭尔朱氏后,于晋阳建立大丞相府,遥控北魏朝政。后高欢又挟孝静帝迁都邺城,建立了东魏王朝,并以晋阳为陪都。东魏、北齐时期,高氏皇室频繁往来于邺城与晋阳之间,实际上晋阳已成为高氏政权宣政之所,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由于高氏皇室以及臣僚大多笃信佛教,晋阳地区的佛教迅猛发展起来,开窟造像之举日渐频繁。童子寺及大佛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高洋在位期间,还在天龙山开凿石窟,在蒙山创建开化寺、开凿蒙山大佛,在晋祠修建悬瓮寺等等。

据《北齐书·唐邕传》记载,天保十年(),高洋亲自来到童子寺瞻拜了童子寺大佛。“皇帝的亲临让童子寺名声大震,僧尼俱增,香火旺盛,每逢重大节日,大佛前的燃灯塔灯火辉煌,相传当年身在晋阳城内,都能目睹到燃灯塔释放的光芒,可以想象到当时童子寺的盛况。”葛海江说。

童子寺燃灯塔是亚洲最早的石质燃灯佛塔,塔呈平面六边形,底部为六角须弥座,塔身雕有盘龙,圆形灯座上凿有六角灯室。此塔现高5.03米,因该塔底部尚未全部发掘,其高度还没有最终结论。

“到了唐代,童子寺得到皇室的重视,随着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的到来,童子寺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葛海江介绍,唐显庆末年(),高宗与则天皇后专程到龙山瞻礼童子寺及大佛。返京后,龙朔二年(),又遣专使给童子寺大佛和西山大佛赐披袈裟,成为当时轰动晋阳城的大事。

皇帝崇佛,带来了佛教的繁荣,唐代的晋阳,寺院林立,法事不断。龙山佛教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高僧大德纷纷来龙山讲经宣法。

据《英藏敦煌文献》第一卷披露,唐代高僧玄奘曾登临童子寺,并留诗一首《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渌,汾水一条清。”玄奘的弟子慈恩窥基法师,即尉迟敬德之侄,也曾专程从长安来到龙山童子寺宣讲玄奘的唯识论。

金天辅元年(),这座著名的寺院遭遇兵火,焚烧殆尽。由于皇室对佛教倚重不再如前,童子寺一直无人问津。可能也有僧人居住在此,但是没有任何资料和考古证据佐证。直到明正德初年(),附近花塔村民捐资重建。清乾隆和嘉庆时曾作修葺。嘉庆以后,这座千年古刹逐渐荒废,并为灌木树林所掩盖。

年至年,文物考古部门对童子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国内首次发掘的集摩崖大佛、石窟和地面建筑于一体的山地佛寺类型。年,该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竹报平安”典故即来源于童子寺。唐《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记载:“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意思是:“在大唐北都太原,只有龙山的童子寺里有棵竹子,刚刚长出来并不是很长,也就数尺而已。童子寺里名曰纲维的僧人,也就是寺庙中主事的和尚,每天报告竹子平安生长的情况。”后人便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简称“竹报”。

前山为道,拥有我国最大的纯道教石窟

山西境内有许多石窟,除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外,各地还有不少珍稀石窟,龙山石窟便是其中之一。

与其他石窟相比,龙山石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纯道教石窟,在我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填补了我国石窟艺术在宋元之交时期的空白。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石窟共有9窟,雕像65尊,开凿年于三个时代,初唐、元代和明代。唐代开凿第四、五窟,元代扩建第一、二、三、六、七窟,明代内官畅英开凿第八、九窟。

龙山石窟的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由道士宋德方主持修建。宋德方或许有人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师父你肯定听过,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道教全真教掌教教主丘处机。他因以74岁高龄,亲率宋德方等十八名弟子,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从西域返回后,成吉思汗下诏免除天下道院、道士一切赋税等,赐以虎符、玺书,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于是,丘处机广发度牒,建造宫观,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正因为受到元朝朝廷的认可和支持,宋德方一生主持修建道观高达座,留传至今的杰作有两个,一个是运城永乐宫,另一个就是龙山石窟。”葛海江告诉记者。

而在宋德方来到龙山之前,龙山已有道教造像两窟,即第四、五窟。有记载称:宋德方“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家像”,于是“修葺三年,殿阁峥嵘,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

原有的第四窟、第五窟均开凿于唐代,其中,第五窟名为玄真龛,为龙山石窟的核心位置,是唐朝时期最早开凿的石窟,人物身份尊贵,主像天尊为太子晋——王子乔。太子晋,是汉族传说中神仙,为黄帝后裔,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是王氏的始祖。相传周朝灵王时(前—前)太子晋直谏“建宫殿乃亡国之君所为”,被废为庶民后避祸太原龙山静居观,《太原市南郊区志》有载:“太子晋,字子乔,聪明博达,因治水与灵王争执而被贬为庶民,曾在晋阳龙山之巅晋阳(居)观居住。”

据葛海江介绍,第五窟的开凿起源于一个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于武周圣历二年(年)六月十九日,在东都洛阳亲撰《升仙太子之碑》的碑文,详述周灵王太子乔升仙的故事,册封王子乔为“升仙太子”。“这件事在晋阳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太原人于是在龙山开凿石窟来纪念此事,并在最核心的位置雕凿了王子乔的像。”

龙山石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山西道教文化发展的光辉一页。但可惜的是在上世纪20年代,龙山石窟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精美的石刻造像被盗,流失海外,所有元代碑刻也全部失踪。

风光旖旎,四季时时景不同

龙山之美,还在于自然风光美到动人魂魄!

走进龙山,就好像走进了一幅画。这里风光旖旎,四季时时景不同: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日满目青翠,清爽宜人;秋来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冬时银装素裹,雪妆梵国。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当数春秋季。4月,丁香花盛开,丁香谷内香气弥漫,整个山谷成了紫色的世界;10月,龙山上的红叶漫山遍野,层林浸染,因而龙山又被誉为太原的“香山”。

丁香谷,因山谷内布满紫丁香而得名。关于它的来历,在历史上,有一些零星的传说。传说龙山的紫丁香是由明代一品大员、任职三部尚书的太原县人王琼引进培育而成。明代嘉靖皇帝年间,因王琼功劳卓著,特将龙山(卧虎山)赐予王家。王琼多年做官在外,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一次赴外出差,在经过一山脉时,发现了漫山遍野的紫丁香,一股香气随风扑面而来,王琼一下子联想到,若种植于故乡龙山山谷中定会增色不少,于是采集丁香树种,命人择选优良品种带回家中,引至龙山种植。他还亲自安排种于龙山山谷沟壑中,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丁香谷”。

去龙山游玩,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就是登山。每逢秋季,游人沿着山势,拾级而上,沿途还可以欣赏美丽的龙山红叶。龙山红叶主要分布于龙山之巅和明仙沟两侧的山坡,称为锦绣沟,这里是红叶的最佳观赏处,而天龙山到龙山的旅游公路,则是观赏红叶的最佳地段。

龙山红叶也叫“西山红叶”,与“汾河晚渡”“烈石寒泉”等并成为“古太原八景”,是太原人引以为豪的自然景观品牌。提到红叶,很多人都会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那首著名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杜牧诗中所写的红叶是枫树之叶,枫树属落叶乔木,树姿高大挺拔,叶状呈手掌形。而龙山红叶则是一种叫作黄栌的植物,是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呈倒卵形。到了深秋,叶片经霜变红时,色彩鲜艳、美丽壮观。每逢夏秋季节,登龙山赏红叶的太原人络绎不绝,毫不亚于观赏“香山红叶”的北京人。

除此之外,龙山景区内还有满园春色的“桃花沟”、姹紫嫣红的“牡丹园”,花开时节,名动晋阳。如此好的生态环境,自然少不了鸟儿出没,这里还生存着许多褐马鸡,它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是山西省的省鸟。

人文自然,在龙山交相辉映,龙山也因此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自年起,龙山已经举办了两届摄影和短视频大赛,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加。

穿越千年,在世人眼里,龙山之美,风华绝代,古今一同。

山西晚报记者吕国俊孙轶琼南丽江通讯员杨敬

(责编:温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