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不仅创造了数学科学的辉煌,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依然耀眼夺目。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用字精准开阔,词句丰富,词彩华茂,极尽奢华,看了让人眼花缭乱。
王献之《中秋帖》从三国开始,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赋、散文上写出的作品就令人目不暇接,这一时期的诗都以五言诗为,语句精炼,用词奢华。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都是我们熟知的。
曹植,骨气奇高,卓尔不群,文学家谢灵运说他“天下文学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正因为他的才华卓越,引得异母兄长曹丕的嫉恨,才有了限曹植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结果就有了“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
曹植的另一篇大家熟知的文章《洛神赋》,用绚丽优美词句描写了洛神的美丽绝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东晋那位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顾恺之画的传世名画《洛神赋》就依此文而作。在《洛神赋》中,虽山水画还不成熟,出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但里面用“春蚕吐丝描”和“高古游丝描”把人物描写却是精美绝伦,“衣带飘逸,凌波微步,翩若惊鸿”,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表现洛神的无比之美。
顾恺之《洛神赋》七子之中,以孔融的命运最为悲惨,这个我们从小就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熟知的孔融,日后成为一位大学者,但他忠孝耿直,效忠汉王朝,从而与具有野心的曹操所不容,最后被曹操杀害。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减弱,只有西晋维持了三十年左右的统一,其它都是连年混战直至南北大割裂。政权更迭频繁,政治风险巨大,稍有不慎,脑袋搬家。很多才学之士都不幸被杀,像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谢灵运、范晔等。大家对政治都产生恐惧和厌倦,远离政治的玄学开始流行。玄学崇尚老庄的思潮,“无为”,“虚空”,“玄远”是他们的人生追求。正因为追求虚空,产生不少怪人,怪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有很多记载,有些读来让人喷饭,“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典范。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由于他们经常聚在竹林喝酒聊天,所以被人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开始都消极避世。
阮籍阮籍,一天到晚醉酒,迷迷糊糊,酣醉不醒,有人来提亲,他竟然醉了60多天,媒人也没办法,最后作罢。刘伶外出,总是带壶酒和一个仆人,要求仆人随身带把锄头,说我在哪里死了,你就在哪里挖坑埋我,“醉后何妨死便埋”,洒脱的不得了。阮咸喝起酒来豪气冲天,人猪不分,猪闻着酒味过来,他干脆与猪一起喝。王戎很抠门,卖个李子还把核给挖了,怕别人拿去种。
嵇康嵇康是个美男子,“肃肃如松下风,爽朗清举。”嵇康被司马昭所杀,临终前神气不变,谈定弹完《广陵散》。并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山涛与嵇康,阮籍是三个酒鬼,山涛是七人中最大的,颇有长者之风。向秀很会与人配合,嵇康打铁,他拉风箱,配合默契,嵇康,阮籍死后,他思友心切,写下了千古名篇《思旧赋》。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在后人眼里地位颇高,他们成为不攀附权贵,追求自由随性,朴拙人生代表。竹林七贤的行为怪异,其实表明当时的环境险恶,他们有时只能佯装卖傻,豪饮烂醉来躲避,有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如此,仍难免被杀。但真的死亡来临之时,他们又表现的临危不惧,坦然处之。
嵇康赴刑陶渊明,东晋末诗人,辞赋家,生性闲静,爱田园自然,不同流俗。他在《归园田居》中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让人生羡。他做了几任县令,实在是不愿做了,挂冠归隐,喜作《归去来兮》,里面洋溢着回归的怡然自乐,“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庄图在面对死亡时,陶渊明也是坦然面对,十分平静,他作过三首《挽歌》,里面从容的谈到他的死和死后发生的事,读来让人平添悲伤。今录第三首供欣赏。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归庄图与文学相比,这一时期的艺术所创造的高度,更是让人钦佩。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书法,行书,魏碑,隶书,草书,隶楷等,都登峰造极。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儿子王献之,史称“二王”,王羲之的行书,用笔细腻,笔法精致,结构多变,美轮美奂。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后世的书法家几乎没有不临摹王羲之法帖的。他的《兰亭序》冠绝群雄,一千多年过去,至今没有超越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被很多名家都临过,唐代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宋代的宋仁宗,米芾,元代的赵孟,清代的康熙,郑板桥等等,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以唐冯承素的临本最多,也叫神龙本。因为唐太宗特别喜欢《兰亭序》,有关《兰亭序》有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唐太宗叫人骗取《兰亭序》。
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爱书法,尤其是对《兰亭序》推崇备至,非常想得到《兰亭序》,于是派人去查,得知《兰亭序》被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处。智勇和尚只有一名亲传弟子辩才,李世民就觉得《兰亭序》应该就在辩才手里面。于是李世民多次将辩才叫进宫,软硬兼施,想要得到《兰亭序》,但是辩才都坚称《兰亭序》早已经在战乱中不见了,太宗无奈。
唐太宗有个叫萧翼诡计多端,他奉命前去骗取《兰亭序》。萧翼先想方设法与辩才混的烂熟,骗取辩才信任。先前假装只字不提《兰亭序》,等到时机成熟,萧翼对辩才说,现在市面上已经没有王羲之的真迹了,只有他有,于是他拿出自己从宫中带出的王羲之真迹给辩才看,辩才笑而不语。有次,辩才真的被萧翼激急了,说他有王羲之真迹,萧翼假装不信,于是辩才就拿出了《兰亭序》,萧翼一见《兰亭序》,立刻拿出早已准本好的太宗圣旨,命辩才接旨进贡《兰亭序》。辩才后悔莫及,不久就一病不起了。
太宗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晚上也要枕着兰亭序睡觉,据说,太宗死之后把《兰亭序》带到了昭陵里面,让《兰亭序》能够永远的陪伴他。唐阎立本还据此画过一幅《萧翼赚兰亭》的画。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兰亭序》的真迹现世不存,现在普遍的说法是《兰亭序》很可能藏于陕西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里,科学技术现在还不能支持开发昭陵,有朝一日,当我们能够发掘昭陵时,将有可能一睹这件奇世珍宝真正容颜,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三希堂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被乾隆收藏在三希堂而被后人称为三希帖,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
敦煌飞天佛教也在这个时候得到普及,像敦煌,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塞,汉魏传入的佛教在这里空前兴盛,公元年,乐尊和尚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诞生。同期开凿的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飞天由佛教带来的绘画也蓬勃发展,但由于战乱兵燹,几乎被毁殆尽,除了一些壁画和画像砖外,没有绢纸画留存于世,只能从一些文字描写中去推测,但这一时期的画论却成为后世的圭臬。
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画家,前面我们提过,他最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画人物,眼睛总是最后点的格外仔细,他说:“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他对中国画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观点成为中国画的追求。
顾恺之《女史箴图》南朝齐的谢赫(—年)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对中国画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性总结,他提出了中国画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虽然后世画家对此有不同的解读,但至今被一致公认为是衡量中国画好坏的标准。在中国画发展的长河中,各个不同时代产生了很多标准,有些被时代湮没了,有些甚至是错误,像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时至今日,就被画家所摒弃,但谢赫的“六法”却横穿年,一直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被公认为中国画审美的最高标准。
没有谁能准确的说清楚为什么魏晋时期能产生这么灿烂的文明,历史已经翻篇,沉湎过去不如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我想,只要我们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