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圆桌以数字形式传播文物,用科技力量让文物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2/11
北京皮炎医院医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2128.html

今年,故宫数字文物库一次性地推出了5万件文物,云冈石窟第3窟被首次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高精度文物复制工程……这些都是中华文物数字化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首届论坛、中华文物数字传播()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馆长、文物学者、腾讯等科技企业代表,就中华文物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中华文物数字传播等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

中华文物数字文化内容是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哲社课题首席专家童清艳教授做了题为:“中华文物数字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及其全球传播力指标体系研究”主旨发言,如何让文物中蕴含的文化提炼与传播出去?童清艳教授认为,当下迫切需要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文物文化内容遴选机制,在“科技智能+创意传播”作用下,中华文物数字文化内容是一种生产要素,可使文物成为网络小说、影视作品、动漫、网络游戏、直播等数字媒体中的元素,并催生“中华文物+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出现。

故宫数字文物库

童清艳教授对文物数字文化生产要素的物化形态、文化形态进行三级指标(文物文化符号、文物文化产品、“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体现)分类,并从数字文物社交指标(社交契合度、社交分享度、社交感染度)、数字文物智能指标(内容易加工、内容易转发、内容易激活)、数字文物共享指标(IP增殖内容、IP创新模式、IP持续变现)研究数字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及其全球传播力指标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表示,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中华文物的文化传播逐渐走向数字化和全球化,涉及学科演变为传播学、考古学、信息工程学科为核心的综合学科,参与机构也由单一主体增加为多方共建共治。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需要以科技力量助力产学研协作共创。

一些学者认为,从政策支持角度来看,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逐步形成了以科技为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说,传播哪些文化符号、如何运用科技进行传播也成为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点。上海交通大学光启特聘教授郭良文则表示,通过文字、影像、图片、影讯、游戏等内容数字化,并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将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发展。

“全景故宫”中看养心殿内景

对此,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健表示,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人、事、物的融合创新,将文化科技和画及文字中的历史相融合才能让文化活起来。上海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