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凉都城姑臧(今武威市凉州)
主要观点:
前凉因少受战乱波及,洛阳、长安的大批世家大族迁入,取得了十六国时期的空前的文化成就,可以与北魏、东晋一教高下,同时姑臧与洛阳、建康并称南北朝时期的三大文化中心。
洛阳
建康(今南京市)
姑臧(今武威市)
前凉敦煌僧人乐尊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营造洞窟,这一洞窟群称为“漠高窟”,意为“大漠高处的洞窟”,后世因循,改为“莫高窟”。
前凉从张轨肇始,奉行文化兴邦的国策,历数代经营,最终成为北方文化之魂,用陈寅恪先生的话说:“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凉州造像
张祚称帝,对前凉意义重大,给历代凉国君主加庙号,谥号,在法统上更有说服力。
张大豫是前凉君主
公元年自立,自称凉王,国号为凉,年号凤凰。
不久即被前秦大将吕光讨伐,兵败被抓,斩杀于市。
有国号,有年号,确定无疑张大豫是前凉的君主。
文化之魂
前凉由于得到大量世家大族的投奔,又承平日久,虽然地处偏僻,但取得的文化成就很高。
姑臧城的营造,遵循《周礼》,取法天象,融合儒家思想。
张骏在谦光殿四周建造四座宫殿,用青、红、白、黑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春、夏、秋、冬分时居住。
抛开劳费民力、贪图享乐这事不提,这种营建法式,明显是融合传统阴阳五行的观念。
这文化内涵和中原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异族政权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后来北魏都城平城、洛阳,北齐邺城、南朝建康、隋唐长安的营造,都是取法于姑臧城之风韵和格局。
中国王都建筑格局起源于凉州(今武威市)
甚至后来日本奈良的建城规划,也是从唐朝学到的姑臧遗风。
奈良
姑臧城是东亚都城模范,而凉州工匠,未来也成为中原建筑行业中的翘楚,比如营建北魏洛阳城的李冲,营建云冈石窟的师贤、昙曜,北魏段连家族,北齐段荣家族等。
前凉时期,佛教亦盛极一时。
凉州本来就是佛教传入中土的枢纽,因此佛教在这片土地的浸润非常深。
前凉太清四年,僧人乐尊路经三危山,金光闪耀,如现万佛。
于是乐尊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营造洞窟,修行佛法,直至隋唐时期。
这一洞窟群,称“漠高窟”,意为“大漠高处的洞窟”。
后世因循,改为“莫高窟”。
前凉从张轨肇始,便奉行文化兴邦的国策。
“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春秋行乡射之礼”。——《晋书张轨列传》
从张轨刚担任凉州刺史,就如此遵奉儒学,重视文化教育,可见其家学渊源及个人理想。
历数代经营,前凉的学养之厚,最终成为北方文化之魂。
北魏吞并了凉州之后,大量学者迁居平城,对北魏的最终汉化起到关键作用,史称“魏之儒风及平凉州始振”。
之后隋唐帝国又是在北魏基础上崛起,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的隋唐,其文化渊源也不得不上溯到前凉。
用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作总结:
“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陈寅恪谈凉州文化
阅读更多:
唐朝最鼎盛的时候,凉州(武威)竟然是最大的最富的
那些让我捧腹大笑的凉州(武威)方言
文人骚客向往的古凉州竟也有一片"大海"
曹操的知己:百折不挠的东汉名臣名震西北的凉州刺史桥玄
东晋、北魏、前凉,位列三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割据政权前凉
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空前文化成就对魏晋南北朝至关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