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洛阳南郊伊河岸边,刚刚经历50年大修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迎来全国交通广播记者融媒采访团,这是“畅行中国
奋进新时代出彩中原——河南行”活动在洛阳的第一站。
卢舍那大佛前采访团记者留影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余年,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有窟龛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因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本月初,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经过多天的“大修”后真容再现,这也是继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进行一系列加固维修工程后,时隔50年的又一次大型保护工程。截至目前,龙门石窟还有部分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
资料照片修缮中的奉先寺
据了解,这次大修重点是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因素,对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同时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岩体的稳定性。
在工程期间,工作人员还对奉先寺进行了考古测绘、文字记录、高清拍照和三维数字化等工作。科研团队还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的石窟寺考古工作,并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
采访团成员,来自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的马瑜泽说,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卢舍那大佛很唯美,但在现场看的感受是震撼,也惊叹于中国古人的工匠精神,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创作出凿刻出这些佛龛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