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在百度百科词条“林徽因”一条内,发现其中有一段内容称:
民国二十年(年)10月,林徽因在《诗刊》第3期上首次以“林徽因”发表诗作,从此,林徽音成为“林徽因”。
这条内容有明显错误。依据很简单,拿出《诗刊》来看一下就知道了。
在《诗刊》第三期之前,林徽因就在《诗刊》第二期上,以“尺棰”为笔名,发表了两首诗歌,“仍然”和“那一夜”。在《诗刊》的第三期上,林徽因以本名“林徽音”发表了四首诗歌:“笑”、“情愿”、“深夜里听到乐声”和“一首桃花”。可见,说林徽因在《诗刊》第三期“首次以‘林徽因’发表诗作”是错误的。
《诗刊》第二期目录全部但是,在我提交修改百科词条时,却被拒了。原因是与参考资料内容不符。于是,我看了一下词条内容的参考资料,确实来头不小。人民网!年5月29日,转载了人民政协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图画时报》中的林徽因”。摘录其中部分内容: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与上海作家林微音的名字太过接近,为避免引起误会与张冠李戴,才最终改“音”为“因”,以示区别。年10月,林在《诗刊》第3期上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附带声明一则:“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从此,林徽音才摇身一变,成为“林徽因”。
文章中,关于林徽因改名的原因,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这在我之前一篇介绍“林微音”的百家文《“林微音”是个男作家,不是“林徽因”》中也有过较详细的介绍)。但很明显,关于林徽因改名的时间就比较打脸了。其引用的徐志摩在《诗刊》第三期发表的“叙言”,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本刊的作者林徽音,……”,完全没有任何表示林徽音此时使用“林徽因”这个名字的意思。该文作者却莫名其妙地凭空冒出来一句,“从此,林徽音才摇身一变,成为‘林徽因’”。完全罔顾《诗刊》第三期中,林徽因发表的四首诗的署名,全部仍然是原名“林徽音”的事实。
其实,对于林徽因具体什么时候将原名“林徽音”改为“林徽因”的,我也一直心生好奇,我隐约认为差不多应该是在年左右。因此我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下资料,结论还是比较符合我的“以为”的。
我搜索到的资料中,最早出现“林徽因”署名的,是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附图”,署名“林徽因、梁思成“。这期是年初发行的。
而在之前年年底发行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3/4期“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署名为“梁思成、林徽音、刘敦桢”。这期是发行于年上半年。可见年底,林徽因仍然在使用原名“林徽音”。
因此,林徽因改名的时间,大致应该是在年的下半年至年初。
最晚仍署名“林徽音”的文学作品,则是年的《学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正是在这一期上,林徽因发表了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署名“徽音”。并同时发表了她的小说巅峰作“九十九度中”。这期《学文月刊》于民国二十三(年)年五月一日出版发行。
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林梁共同署名的文章“平郊建筑杂录”。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第一部分发表在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上,署名是“梁思成林徽音”。而续篇“平郊建筑杂录(续)”,发表在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上时,署名“林徽因梁思成”。
另有一个特例,是年的《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刊》第一期上,发表的“清代建筑略述”,署名依然是“林徽音”。这可以考虑可能是排版中的疏忽之类的意外原因,并不影响“林徽因”这个名字,在年已经开始使用了的事实。
我还找到一份民国二十五年(年)八月七日的民国实业部公告,内容是关于林徽音申请“建筑科工业技师证书”更改姓名的批复。之前在六月一日另有一份公报,批准核发“林徽音”建筑科工业技师证书。八月七日这一份,应该是对林徽因申请将技师证书中的姓名进行更改的批复。推测大约情况应该是年6月1日,林徽因拿到了自己的建筑工业技师证书,发现姓名仍为“林徽音”,遂申请更改姓名,并于当年8月7日获得批准。
民国实业部公告文件至于网文中广为传说的,林徽因改名时做了登报声明,这个“声明”我却一直没能找到线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