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关于北魏司马氏祖孙三代四碑的那些事书画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1/24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司马金龙妻钦文姬辰墓铭》《司马悦墓志》《司马显姿墓志》是北魏墓志书法中的精品,书刻俱佳。我为什么将它们并联在一起来论述呢?因为这四位墓主的关系是亲爷仨(司马金龙之三子为司马悦,而司马悦之三女是司马显姿),外加司马金龙的媳妇。这在北朝的史志方面还没有此类情况出现,就是在整个书法史上恐怕也不会再找到第二例。所以我十分有兴趣对这四位墓主以及志文和书法进行探讨。

首先对司马金龙做一了解。《魏书》将司马金龙附于其父司马楚到传后,司马楚之为东晋贵族,因被刘裕所忌,于泰常四年()降北魏,封琅琊王,后官至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司马金龙母为北魏诸王之女河内公主。司马金龙袭父爵,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生子延宗、纂、悦。后娶河南王沮渠牧犍女,生徽亮。司马金龙数世在北魏官位显赫,备受宠信,再加上其母、其妻皆为北方少数民族中的贵族,故墓葬极为奢华。司马金龙葬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出土的东西看,已受汉化影响。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年出土于山西大同市城东6公里的石家寨村,是出土魏宗室王公贵族的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种。墓表高49厘米,宽45厘米,楷书10行,每行7字。墓志高45厘米,宽55厘米,楷书9行,每行8字,两碑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十一月随葬,由于出土较晚,碑石字迹完好如初,出自一人之手。书刻俱精,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隶意极浓。字体略呈扁方,欹侧取势。横画两端方粗,直笔方起藏锋,垂露不收不护,甚至偏左出锋。掠笔大胆开张,瘦长而无赢弱之感。捺脚用笔收敛,出锋方整、扎实劲健,有汉代《礼器碑》遗意。折笔取隶书圆势,不似后世魏碑直折成角,更非提笔双折。钩笔一律是圆转出锋,但比隶书出锋疾促、短健,力注于笔端。作点多为方笔斜势,刀痕可见,雄强奇峻。这些用笔特点,加上宽博雄奇的结字,形成了清整方健、高古典雅、气势雄浑的气度。如同云冈石窟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一样,《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堪称北魏平城书体的代表作之一,其书刻之精良,在众多的北魏平城时期铭石中高标峻尚,雅操孤贞,与《皇帝南巡之颂》并为“双璧”。

《司马悦墓志》局部

《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反映了北魏早期书法所具有的隶楷风貌,因此,将其称作北魏早期书法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这种风格在众多的北碑石刻中,只有从河南淇县的《吊比干文》的字里行间,才能寻得几分踪迹。后者与前者相较,除字形变长,隶意减少外,用笔如出一辙。据此推断,《吊比干文》与《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很可能是同一位书法家的手笔,只是略有变化,从这一变化中能使我们看到魏碑中由隶化楷的演变和成熟过程。据推测该表和墓志的书写入,可能是北魏书家中的名流,因为他与当时执政的文明太后、司马金龙等人保持着极为友好的关系。所以,他应为当朝官位较为显赫,书法艺术亦数当时佼佼者。

《司马悦墓志》局部

《司马金龙妻钦文姬辰墓铭》,年出土于大同市城东6公里的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现藏大同市博物涫。石高29厘米,宽27厘米。正面刻8行,行间有竖界格,满行11至13字。反面刻4行,满行9至10字,两面共字。此铭方笔更多,体势更雄强,章法竖向更密叠,横画及“山”“口”两端的双肩高耸,尤其是长竖的悬针出锋和捺笔的楷势收结、竖钩时作上挑,都使这件铭刻书迹具有了铭刻体楷书的一些特征。但是,宽博开张的形态,较为横平的体势,平正的方框、繁密的叠横,特别是长横起笔折锋重按,收笔一律出锋上扬,努力形成“燕尾”状,仍在强烈地表现着隶书的本色。客观地讲,这件书迹生动有余而精到不足,当属中等偏上的佳作。

《司马显姿墓志》

年的春天,在河南孟州市(原孟县)一个叫斗鸡台村的地方,村民在用机井水浇麦田,由于台周围地势低,水浸久了,出现了一个洞,于是就发现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墓。据民国期间《孟县志》卷二记载:“斗鸡台,在县西南五里,旧《郡志》云:‘唐时,洛阳王公贵戚家,岁时令节,相聚会,走马、斗鸡于此。”即说这是王公贵戚的游乐场。斗鸡台以此得名,但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斗鸡台下却躺着一位魏时的贵族。该墓被发掘后,方知墓主是司马金龙三公子司马悦。他们在墓底刨出一方长形的带盖墓志,因盖较薄,被人砸成碎片,后被文物单位收回,保存在孟州市博物馆。盖、志均长方形,墓志盖还算完整,长约厘米、宽约78厘米、厚约8厘米,盖上写有“墓志盖”三字。志长厘米、宽78厘米、厚12厘米,楷书,22行,行32字。由于该志出土后,被人拉到一水渠上把字面朝下,当了过桥石,他们的无意识行为反倒起到了保护这件珍贵文物的作用。

《司马金龙妻钦文姬辰墓铭》局部

司马悦,字庆宗,是贞王司马楚之之孙、康王司马金龙第三子,曾任征南大将军、吏部尚书等,官位显赫如志所称,曾在南北朝的斗争中大战义阳三关(均在信阳境内)。永平元年()十月五日被白早生叛军杀害,所记这些与史书记载无异。

《司马悦墓志》,北魏永平四年(年)二月二十再日刻,无撰文、书丹者姓名,但其书法艺术价值很高。形体刚健,结构紧密,气均力匀,俊逸拙雅,与“龙门二十品”中的《牛橛造像记》《元祥造像》《杨大眼造像》等十分相似,堪称魏楷中的精品。特别是该碑出土不久,志石完好,字迹清朗,棱角突出,刀锋毕现,即使“龙门二十品”和其他志石也不能与之相比。

仅就书法艺术而论,此志似乎较其他相同的字迹显得更为成熟。龙门造像与此志为同时代的东西,前后不过相距20年,从该志的书写笔画、字形以及契刻刀工看,都比较规整、严谨。即使从行文上看,也比诸元氏的墓志文字多得多。观其用笔,已见起、行、收之用笔法则。看其结体,大小由之,趋于工稳,字形组合已统一和谐,纵横排列,已见揖让开合。通篇看,其款式布局,已各有所依,无论气息神韵,均更胜一筹,这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然后再进入不自觉的境界,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司马显姿是司马悦第三女,北魏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贵嫔夫人,卒于正光元年()十二月十九日,终年30岁,正光二年()二月二十一日陪葬于景陵,由于其曾祖避仇而奔魏,祖金龙、父悦,三世皆有功于魏室,并累世尚魏室公主。司马悦于白早生叛逆中被杀,《魏书》中记载其死后被“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赐帛三百匹,谥日‘庄”’。《司马悦墓志》所记谥号“庄”与史传相同,而《司马显姿墓志》记作“烈”。此处看似为伪,但在当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司马悦死时由魏宣武帝追谥,曰“庄”。而司马显姿死时已到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司马显姿作为世宗皇帝的第一贵嫔夫人,明帝因其身份的不同,在其死后又将其父重封了一次,谥日“烈”。这便造成了两处墓志谥号的不同。

《司马显姿墓志》高、宽皆67.2厘米,志文21行,行21字,正楷,于年在河南洛阳城西北水泉村出土。该志的书法虽然没有书刻者的姓名,但其书法结构整饬秀丽,笔势流畅灵动,个中有行书意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附《集金石跋》)评曰:“于峻拔之中别饶韶秀,遂为闺媛铭幽墨刻,榘筢。”此言洵非过誉。《司马显姿墓志》是正光二年的作品,与《司马爵基志铭》相比晚了一年。其优美虽不如《司马昺墓志铭》,却增加了不少稳健度与爽直感,还有那股强劲的力感,可以说是培养笔力和笔法最适合的字帖。在北魏墓志当中,《司马显姿墓志》和《张黑女墓志》为同一类型,其形体稍扁,用笔似多侧锋,有端庄妍媚的情趣。

祖孙四人墓志在中国书法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很少有这么巧的事,这四块碑的发现和出土是现代人的福气,我们的前人是没有缘分见到这么多包括祖孙三代墓志在内众多新出土的碑帖的,而我们的后辈则会比我们见到得更多。

文到此,如果对文章喜欢的话,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