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大同,北魏时期的平城是什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11/23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586340.html

史话三晋之大同篇

公元年,北魏王朝的第一位皇帝道武帝拓跋圭迁都平城,在塞北营建起了堪称当时北方最为恢宏的都城。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这里都是是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京畿之地,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先来看看在迁都之前的大同是个什么样子?

自古以来,大同及周边地区便处于汉族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合带。尤其是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各地军阀忙于混战,北方的匈奴趁机南下,大同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

《元和郡县图志》载:“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

《晋书.地理志》载:“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陉岭就是勾注山,也叫雁门山,陉岭以北后来被称之为雁北。在当时,雁门已经成为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了。

《魏书》记载:“....乃从琨求勾注陉北之地....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帝乃徙十万家以充之。”

这是西晋末年刘琨驻晋阳城后,为了获得鲜卑拓跋踦卢的支持,将陉北之地百姓南迁以供拓跋部。

把今天的朔州、应县、浑源、神池、五寨等县全部清空交给了拓跋部。拓跋部补充了十万家约四十来万人进来。

当时的雁北之地皆为鲜卑人所居了。

《魏书》记载当时道武帝拓跋圭确定京畿的范围为“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

这个范围有多大呢?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同、朔州两市所管辖之地,今天的大同盆地。在这片四周环山的土地上,桑干河及其支流流淌其间,又适合农耕又适合放牧,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经济角度,在当时属于绝佳之地。

在迁都之前很长时间里,这片土地历经了氐族前秦以及鲜卑慕容的后燕的战争阶段。拓跋猗卢当年迁人口又随着战乱流散殆尽,雁北之地成为荒僻人烟稀少之地。

为此,道武帝拓跋珪又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早在登国六年(),也就是迁都前七年就开始了。

拓跋珪看中的不仅仅这里属于拓跋部故地,更多的原因还是入主中原前的战略需求。

最早被安置于此的是“山胡酋大幡颓、业易于等率户三千余家”。随后在打败鲜卑后燕将其所属尽数迁出,其中天兴元年()正月一次就“徙后燕山东六州民吏、徙何、高丽杂夷、百工伎巧”四十六万余口。加上次年破高车、鲜卑别部多兰等,前后多次移民,使得迁都后的平城,已经成为拥有百万人口之巨的大都市。

看看当时把这些迁移过来的人口怎么安置?

《魏书》载:“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还有“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

最为明确的是“......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置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分出畿内外之地,畿内“计口授田”,“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畿外则依旧游牧,但规定在一个有效的范围内。按照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分开居住,保证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各自经营。

人口迁移在迁都平城后三年就结束了。换句话说,也就是完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不再需要迁入人口了。

当时的平城内又是个什么样子?建造规模有多大?

《魏书》中的记载是这样:“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百数百万根,以题机巧,征令监之。”

先看郊区,《魏书.太祖纪》载:“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拒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入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鸿雁池。”

可以知道当时的规划相当于今天大同城区、矿区、南郊区和新荣区。

在平城周围这么大的区域内,起初的时候是没有建筑的,大片的荒野之地。因而被道武帝规划成鹿苑,也就是休闲打猎的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明元帝将其一分为三,成为东、西、北苑,着手进行苑内建设。

东郊的东苑主要建筑是太祖庙,“东包白登,周回三十里”。

西郊设有天坛,称之西苑,明元帝时期“筑宫于西苑”,“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再往西便是著名的云冈石窟,郦道元《水经注》载:“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北郊为鹿野苑,属于当时北魏皇室的礼佛场所,“神僧居其中焉”。

南郊设明堂,其“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

年考古发掘的明堂遗址,以“在国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确定了当时都城平城的位置。

从明堂到城墙为三里,城墙至北再四里为宫城南城墙所在。当时宫城的南墙在今大同市操场城街,年和年在此考古发掘的北魏筒瓦、板瓦及粮窖遗址,证实了为北魏宫城遗址。

四郊中心为宫城。

几乎在大同作为北魏都城时期就没有停止过宫城内部宫殿的兴建。

天兴元年动工的天文殿是最早兴建的宫殿,为北魏前两位皇帝道武帝和明元帝接受百官觐见的正殿。

同时期还有天华殿、中天殿、天安颠、紫极颠、西昭阳颠等,以及供皇帝、太子和嫔妃们居住的东宫、西宫。

道武帝在兴建这些的同时,在宫城周边还兴建了许多库房,光存放铠杖的就有四十多间,存放丝布棉绢的也有十来间。当时还都是土垒的房子。

到太武帝时期,兴建了永安颠,替代天文殿成为正殿。

孝文帝时期承明元年(),为文明冯太后执政时期,再度掀起了兴建宫殿的高潮,将原有的太华诸殿拆毁另建。新建的太极殿规模更大,成为了当时魏孝文帝接见百官的正殿。不过也没有用多久,都城都南迁洛阳了。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需求量越来越大,宫城周围至四郊之间的地域也从最初的空旷之地成为聚集居住之所。四郊的“苑”也在逐步缩小。

泰常七年(),在外围修建了郭城。在宫城周围,是当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郭城内的情形《南齐书》中有记载:“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每南坊搜检,以备奸巧。”

除了这些,还兴建了大量的寺庙,“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

《魏书》中是这样形容的:“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