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一般人只知道中国四大名窟,其实武威有石窟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9/15

甘肃武威天梯山最早的石窟建于东晋16国时期(公元年)的北凉,距离现在已经多年。比中国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石窟早近50年,比云冈石窟早近多年,比龙门石窟早近年,比麦积山石窟早近70-年,因此,又被称为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目前开放的石窟为唐代建造的七尊佛窟,整个石窟高30米,面阔19米,进深6米,窟内造像均为石胎泥塑。因天梯山本质的原因,石窟以凿为本,塑为形,沿着红沙岩壁从上往下依次凿刻,外面再塑以泥坯。

要进入七尊佛脚下,得先从石梯走下去至少六米深。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感觉到奇怪,为什么佛窟的外面会修一座水库,假如水库涨过水面的话,石窟便会被淹没,那就非常可惜了。其实这个被称为黄羊湖的水库也是“广积粮、深挖洞”的产物。在当时那个年代,保护石窟并不是排在首位的任务,填饱肚子才是当务之急。作为以干和荒为特色的甘肃,有水便能灌溉庄嫁,人们才能吃饱饭,穿好衣,然后才有精力去想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即便如此,并不影响人们对七佛石窟的敬仰之情,若从佛脚朝上看,头顶便是顶着“半边天”的模样,当风起云涌,或者晴和日丽的时候,这半边天始终能美得不可方物,日有阳光,夜有星月,晴有蓝空,阴有风云,时时上演着一场震撼的自然大剧。佛眼观八路,耳听四方,仿佛天下万物、诸事皆在掌控之中。

在全国的石窟造型中,一窟七佛比较罕见,七佛之中最大的佛为善伽佛坐像------释迦摩尼佛,通高28米,左手平放于膝盖,普度众生,右手掌心朝前,无畏于人世间所有的邪恶。石窟最里侧的一老一少,为释迦摩尼佛的两位弟子,老的为摩诃迦叶,居十大弟子之首,因他是位苦行僧,因此塑造的形象比较苍老,代表哲思深沉。与他相对的为小阿难,为释迦摩尼佛的堂弟,也是佛祖涅槃之后佛经的口述之人。佛祖左侧为文殊菩萨,主管大智慧,右侧为普贤菩萨,掌管德行。佛像最外侧的为两位护法天王,左侧为北方的多闻天王,右脚脚下踩着面相丑恶的小鬼。右侧为西方的广目天王,脚下踩着善于负重的象征长寿的赑屃。这七佛之窟被称为13号石窟。

石窟自唐代建成以后,佛像历经各朝代维修,但石窟佛像上面的壁画绘制于明清时期。石窟南北两壁上还有规则的方孔,据乾隆《武威县志》记载:“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这两壁方孔便是广善寺遗留,与莫高窟9层阁楼极为相似,毁于明英宗正统九年的一场叛乱。

既然是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群绝不止13号石窟一个。年,武威一场8级地震,让石窟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年,为了保护石窟群不被黄洋河水淹没,对石窟群进行了大规模搬迁,只留下了13号石窟,其他均已迁往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假如,站在黄洋河水库上方,还能看到当初搬迁留下的石窟岩洞。

如今,来到天梯山石窟旅游,会首先看到黄羊河水库清碧的湖水,远处是祁连山的绵延雪山,被水库包围的13号石窟,更透出无限的美好。在这水库和佛窟不远处,还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子------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村子里流传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天梯山石窟专门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一间办公室。

河西宝卷是石窟和佛教文化的产物,是传经过程中所演变的民俗化的佛教文学,主要起着教育和启蒙的作用。古代经藏分经和卷两部分,经指佛经,卷便是宝卷。凉州宝卷相比河西宝卷更富有地方特色,从总体上分为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和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主要是劝人为善,规劝孝道,遣责忤逆。

宝卷分长、短,最短的宝卷唱完至少需要45分钟时间,长宝卷分念和唱两种方式,演完长宝卷至少得几天几夜。演出时,道具必不可少,一般由藏铃、简板、钹、山羊皮鼓组成,和声“阿弥陀佛”可以由人声完成,也可以由道具完成。凉州宝卷的念唱形式是韵白结合,有说有唱,有吟咏有和音,开头有定场诗,结尾有劝善诗。

假如,在佛脚之下,听一首凉州宝卷,那会是另外一番更美好的感受了。

TIPS:天梯山石窟门票20元,武威市区有公交到达此地。

在武威市区可在天马宾馆对面的汽车站坐车,只要是武威—张义,武威

-上泉,武威—哈溪的车都可以坐,然后到天梯山水库边下车即到。车票约10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