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早期石窟即《魏书·释老志》所记“和平初()年……昙曜白(文成)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亦即今云冈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此五窟内早期设计并雕凿的部分,有近椭圆形平面、穹隆顶、模拟草庐形式的窟室;充满窟内的巨大佛像;佛像的主要内容是与昙曜当时一再翻译佛教历史《付法藏传》相配合的三世佛;以及佛像的姿态、布局和浑厚磅礴的造型等。这些都与比它早的河西北凉以佛塔为中心的塔庙式石窟有异。因此,似可认为是综合了东方和西方多方面的因素,在当时北魏都城平城新出现的一种模式。五窟中第十九窟的西胁洞、第十六窟和五窟内外的小龛大都竣工较晚,有可能迟到云冈中期乃至晚期。
第14至20窟,远景
第16窟北壁本尊佛立像
第16窟东侧,下层龛
第16窟南壁上层西侧
第16窟南壁中央东龛宝坛下供养者
第17窟天井
第17窟东壁太和十三年题记
第18窟西侧门口
第18窟北壁本尊佛立像
本尊佛立像左腕
第18窟北壁东部弟子头部
第19窟外景
第19窟南壁东部下层比丘
第19窟西壁上部
第19窟南壁西部协侍佛
第19窟北壁本尊佛
第19窟南壁左中部
第20窟外景
本尊佛坐像
第20窟北壁背光内坐佛
中期即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七、八窟,第九、十窟,第十一至十三窟,第五、六窟和东端的第一、二窟与第三窟等。这一期石窟有前后两室,也有单室,俱较方整,顶多凿平,且多双窟并开的组窟;窟内壁面上下分层、左右分栏地排列,内雕佛龛和本生、佛传题材,后者并附雕榜题;还有佛像出现宽大多襞的衣着和石窟的整体雕饰追求工丽等,都与前期情况异趣,显然这是石窟日趋东方化的演变。
炳灵寺窟维摩诘变局部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期石窟的造像,出现了汉译《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所问经》的内容(前者如〈见宝塔品〉所记释迦、多宝并坐塔内的形像,后者如〈示疾品〉所记维摩诘和侍者像)。这些形像早于云冈的,现仅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第窟壁画一处,壁画的时代约与该窟第6号龛左侧的墨书题记中西秦建弘元年(年)纪年相距不远,而炳灵壁画的来源有可能与年鸠摩罗什与门下在西秦东邻——当时佛教盛地的姚秦都城长安,重新译就并宣讲《法华》、《维摩》两经有关。
至于云冈中期《法华》、《维摩》形像题材的雕造,似亦受到长安影响。云冈中期的具体时间,主要在北魏迁洛之前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执政时的孝文帝在位时期(~年)。冯氏,长乐信都人,家世奉佛,5世纪中期其父朗曾任秦、雍二州刺史,年生冯氏于长安,冯氏执政后又于长安为父朗兴建燕宣王庙。年姚秦亡,罗什弟子留中原者东聚彭城,其后彭城高僧又多为冯氏和孝文帝所敬重,且颇有北入平城者。因可推测,冯氏、孝文期间崇奉的佛教与长安派系关系密切,因而云冈中期和前期比较,石窟的许多方面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应是北魏平城地区佛教更进一步汉化的反映。
第7窟主室北壁上层龛拱额
第7窟主室北壁上层龛帐幕
第7窟主室东壁上层
第7窟主室东壁第四层
第7窟主室西壁
第7窟主室南壁
第7窟主室南壁中央
第7窟南壁拱门上部
第7窟天井
第8窟拱门东侧
第8窟主室南壁中央
第8窟主室天井东半
第9窟前室
第9窟前室北壁上层中央
第9窟主室南壁西侧
第10窟南壁
第11窟外景
太和十九年题记
第11窟上层西部
第11窟下层西部
南壁上层东部
第11窟东壁上层南端
太和七年题记
第12窟前室东壁下层
第12窟明窗西侧
第12窟主室南壁下层
第13窟明窗西侧
第13窟明窗东侧
第13窟南壁腰壁西侧
第6窟南壁上层西龛
第6窟南壁下侧东龛局部
第1窟南壁东龛
第1窟东壁第4龛
第2窟东壁第2龛
晚期石窟的时期,始于迁洛(年)前后迄于正光年间(—年)。迁洛后,上层亲贵对“旧都意重”(《魏书·广陵王羽传》),宣武帝时(—年),犹“冬朝京都(洛阳),夏归部落”(《魏书·尔朱荣传》),景明四年(年)“诏尚书左仆射源怀抚劳代都、北镇,随方拯恤”(《魏书·世宗纪》),孝明帝熙平二年(年)诏还说:“北京根旧,帝业所基,南迁二纪,犹有留住,怀本乐故,未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仍停,安堵永业……”(《魏书·肃宗纪》)可见迁都二十余年之后,平城尚大体维持着旧都风貌,云冈当亦不应有太大变化。
云冈晚期石窟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多建中小型窟室和单独的佛龛:中小型窟龛多开凿在云冈西部,其形制在中期平顶近方形平面的石窟的基础上缩小、简化,流行三壁三龛式或三壁设坛式的窟内布局;单独的佛龛遍布于早中期石窟内外,龛楣雕饰复杂。此外,窟龛中的造像多成组配置,佛像都渐趋清秀,下垂衣襞折叠增多,菩萨帔帛出现交叉穿璧装饰等,也多展现于晚期。这类云冈晚期窟龛的新情况,应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