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第12窟缘何成为ldquo网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1
  近日,云冈石窟第12窟原比例3D打印复制窟项目在深圳完成上色总装,并开启“行走”世界的第一步。消息传出,《人民日报》、新华社、新浪头条、今日头条、浙江广播电视台、《大同日报》、《大同晚报》等国内和本地主流媒体纷纷进行了详细报道。人民网的报道点击量截至11月9日突破万,新华网的报道点击量也已突破数千万。

复制窟(左)和原12窟(右)

  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音乐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石窟内部用立体雕刻的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的演出场景。步入12窟,犹如进入富丽堂皇的音乐殿堂,步入美轮美奂的舞蹈世界,欣赏一出高雅的音乐盛会。

  既然是音乐会,复制后的12窟在深圳首先进行了“彩排预演”。平均年龄29岁的新一代云冈人是这场音乐会的“导演”,他们带着古代那场音乐会的演出“剧本”,带着老中青几代云冈人的文化情怀,精心打磨面向世界的现代版古典“音乐会”。

第12窟复制窟一览

  “这是文化传承,这是云冈人的文化自信。”采访中,专门研究云冈石窟第12窟的云冈石窟科研办主任赵昆雨动情地告诉记者。在赵昆雨看来,第12窟具有深厚博大的音乐内容,拥有浓郁的艺术氛围。你看——佛陀在这边合掌含笑聆听,众僧在那厢痴迷凝目沉浸其中,乐手在一边怀抱琵琶忘情弹奏,飞天在四方扬袖翻飞,真可谓一座洞窟打开,现出一个华美绚丽的世界。游客居其中,环目四壁,凝神屏息,那布满四壁的十方诸佛、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组成庄重的音乐仪式。莲花盛开,飞天起舞,伎乐弹奏,好一场震撼人心的音乐盛会,好一个中国较早的宫廷交响乐团,好棒的中国古代音乐指挥家。   复制后的第12窟将精彩延续,从浙江大学开始“行走”世界。云冈石窟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想要完整再现这场音乐盛会,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团队攻克了数据采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尤其是用激光扫描、高清拍照的方式记录文物数据,由于石窟体积巨大,文化遗存和艺术价值极其珍贵,整个操作过程十分不易。”宁波说,年轻的团队要从石窟高度来采集数据,其精确度要达到0.03毫米。

12窟复制窟总貌

  为了能够让3D打印石窟移动展览,打印团队选择了轻型材料,且将石窟分成近百块,装在多个货箱里进行运输。“打印石窟与原石窟1:1复制,整个石窟的体积超过立方米,而重量从上百吨变为5吨。”宁波说。   云冈石窟3D打印技术真牛!“把不可移动文物变为可移动文物,这是美的传承,技术的突破。”这是不少网友形象的概括。网友们认为,“现代科技与古代匠心的完美结合”“科技对于文物保护和还原越来越重要”“厉害了,云冈石窟,我的大同”……网友的声音传递云冈深情。   3D打印技术不仅适用于云冈石窟的复制,而且走出去在省内外文博领域进行技术上的突破。云冈石窟3D打印技术已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方法。11月11日,由山西省文物标准化委员会提出,云冈石窟研究院主持编写的《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和《石窟寺文物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规程》经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正式作为山西省地方性行业标准发布。这是山西省文博系统首例地方性行业标准,为山西省石窟寺文物三维数字化的采集工作做出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为山西省石窟寺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山西省其他文物的三维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实践案例,对未来山西文物保护工程和数字化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12窟复制窟后室北壁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基因的载体。对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激发广大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也可丰富城市精神、激发正能量、增强软实力。“近年来,云冈石窟研究院以‘找出来、护起来、用起来’三个环节,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用文物数字化保护告诉人们历史智慧,从而把文物价值传播出去,把文化记忆传承下来,让文物工作者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更具智慧投身文物事业改革创新。”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表示。

—END—

作者:赵永宏编辑:付 洁责编:张 华编审:啸 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