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七月迁都平城,八月即“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以题技巧,征令监之”。可见拓跋珪心目中的平城是以中原的邺城、洛阳、长安为蓝本的。起用的总监工则是祖籍雁门繁畤(今山西应县)的莫题。莫题是当时颇具知名度的能工巧匠。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对拓跋珪的这一宏伟设想很不感兴趣,以致每每消积怠工,显得很不耐烦,结果被拓跋珪“赐死”。
魏都平城(大同)莫题死后,先后“规度平城”的有郭明善、王遇、李冲和蒋少游。莫题之死,使后来者看到了拓跋珪建设平城的决心。他们再也不敢息慢,各自使出拿手好戏,在平城的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同郭明善是燕赵一带的驰名巧匠,擅长宫殿楼台建筑,北京的宫殿,很多是他设计的。王遇是羌族中的能人,李冲是陇西的建筑高手,他们两个人是西凉文化的代表,一个善于搞园林设计,一个精于布局,魏都平城中的一些玲珑别致的园林建筑,应该说,跟他们二位的精巧构思是分不开的。蒋少游出身山东望族,师承中原文化的主流,除了精于建筑外,在书法、绘画上造诣颇深。拓跋珪为了把平城建设成他心目中的帝王京都,特别派蒋少游为出使南齐的副使,主要任务就是观察京师的宫殿样式。还派他到洛阳,测量魏晋基址。
北魏明堂(大同)如此说来,平城的总设计师应该是拓跋珪,他不但大致勾画出“邺、洛、长安之制”,还为他起用的建筑大师出主意,提供方便。拓跋珪的大力支持,使这些能工巧匠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中原汉文化和西、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该是平城的基本建筑风貌。
方山永固陵(大同)平城的“规度”是宏大的,建设也是艰难的。拓跋珪在人、才、物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只能因陋就简,以致在建设初期,除庙宇殿堂为砖瓦建筑外,妻妾宫妃住的房子都是土屋。初期建筑首先建造了宫室、宗庙、社稷。先后建起了天文、天华等六座宫殿。天文殿是皇帝接受百官朝贺的正殿,也是处理日常政务的所在。这些建筑物,已经勾画出了帝都的大概轮廓。接着,便加紧营造城池,筑起了宫城外墙和外城的城墙。宫城外墙周二十里,外城则为三十二里。此外还兴建了苑、东苑和西苑。至此,平城已经初具规划,一代帝都,突兀而出。
水榭殿堂(大同)到文成帝拓跋浚时代,平城的建设已历三世,皇都虽已初具规模,但未免草率、粗糙,因此改建、扩建、增建是平城后期建设的特点。这时,殿宇楼阁及居处都完工了,宗教和陵墓建筑成了这个时期兴建的主要工程。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以方山永固陵为中心的宏大建筑群,也是这个时候修建的。
魏都大同参考资料《魏书》
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