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响堂山石窟的向往由来已久,很早之前就注意到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居然和那几个大名鼎鼎的龙门、敦煌、云冈是同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趁着这次在邯郸旅行,时间也比较宽裕,当下决定打点行囊去这个艺术宝库去游览一番。
皇家石窟为什么选址响堂山?
响堂山石窟建在巍巍太行山的支脉上,这个小山脉有个很好记的名字叫“鼓山”。它是太行的中段,对太行山的风貌小炜早已领略过很多次,非要说这片山的自然风貌有什么出奇之处的话,那就是山石质量很好,这应该是古人在此建造石窟,安置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座石窟之山始建于北齐,在小炜的理解中它与云冈和龙门的石窟算是一脉相承,就像高欢他们家继承了北魏的江山和信仰一般无二。之所以在邯郸现在的峰峰矿区修建石窟,是因为当时都城也在附近的邺城。距离近、山体适合,由此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笔伟大的艺术财富。
小炜眼中响堂山石窟的特点
如果之前参观过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再游览响堂山石窟会很快察觉到它的独特。小炜对佛教文化涉猎不多,但是还算有点儿美术基础,响堂山的佛像直观感受就是线条趋向圆润流畅,面部刻画也丰腴了一些。这点儿并不出乎意料,毕竟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权势的拥有者则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建造自己的精神领地。
然后我们就会体会到石窟的“大”,这个“大”并不是说就比龙门等地的佛造像体型数据更大,而是说因为响堂山石窟的建造居然很多是在悬崖峭壁的石窟内部生生挖出来,在一个封闭空间内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巨大的压迫感,这点以“大佛洞”比较能代表,三面环佛,在高逾十米的大佛慈祥庄严的凝视下,小炜承认膝盖是有些发软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就应在“响堂山”这个名字上,当我们游览石窟,行走在山间时不论是谈话出声,还是用力甩袖走路,甚至不经意的咳嗽一声都会得到回应声,山间这种回音效果不少见,难得的是响堂山的回音效果奇佳,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佛国,当人们虔诚拜谒,时时能得到一种冥冥之中的回应,大概会拜得更踏实笃定些吧。
残缺的东方美
小炜之所以强调“东方”之美,一来是西方那个断臂维纳斯名气太大,一想到残缺美会下意识地想到它。二来,响堂山石窟的残缺,来自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有人虔诚造佛,就有人尽力毁佛。这片巨大的石窟群内,佛造像也和其他地方的石窟一样多数是残缺的,很多佛像被砸得看不清本来面目,很多壁画被破坏的失去原貌。在这些已经不完美的石窟中行走,小炜很多次都想留下眼泪,既心疼艺术宝库的破损又深深被这种历史的痕迹所震撼。
不只是石窟造像的残缺,当夕阳下山时小炜在山下的“常乐寺”再次被“残缺”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寺前九级的砖塔早已损坏,像个旗帜在鲜明的告诉来客,你将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寺庙。断壁残垣、荒芜荒凉,从占地极大的地基和粗壮的石柱完全能推测原来大殿的规模,杂草丛生的院子中,古碑残破、造像残破、石柱残破、寺庙残破,夕阳的金色没能装饰的这片建筑更美丽的一分,但是迟暮的气氛和这片残缺显得无比和谐,小炜坚信这种难以名状的残缺美会感染每一个见到此景的后来人。
道别的时刻
在夕阳下的寺庙中一直呆坐,直到天色模糊晦暗才和这片响堂山依依惜别,小炜自认为还算见过几分世面,依然觉得被这座石窟给上了一课,关于“岁月”和“信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