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十窟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17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一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二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三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四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五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六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七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八窟

四十年代水野版云冈图集:第九窟

9、10窟外景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

东西绵延1公里,

现存大小窟龛个,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

佛像至高者17米,最小的仅2厘米,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

集中、西文化为一体,

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结晶。

鲜卑拓跋部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为缓和日益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必须寻求一种符合各方利益的统治思想。史载北魏开国诸帝,皆为佛、道并奉,也重用像崔浩那样的儒士,在儒释道的博弈中,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最终胜出,道人统(统辖僧徒)法果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魏书·释老志》),这种“皇帝即如来”的思想被北魏佛教界长期继承。虽然如此,但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下诏毁灭佛法,致使“土本官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演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事件。直到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后,下诏复法,佛教又以更大的势头发展起来,云岗石窟的营造便是复法运动的重大举措。

云冈石窟的开凿按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年)起算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年)止,前后60多年。根据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风格,可分作三期:第一期开凿于文成帝时期,约公元—年,为著名的昙曜五窟(16—20窟);第二期开凿于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约公元-年,主要石窟有五组,其中四组双窟(7、8窟,9、10窟,5、6窟,1、2窟),一组为三个窟(11—13窟);第三期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约公元—年,主要洞窟分布在20窟以西,中小窟龛自东迄西遍布崖面(4、14、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部小窟,4—6窟间小窟,大都属于这一期)。

对云冈石窟的研究自古有之,然真正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始于近代。年6月,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等在中国进行考察旅行,无意中发现了北魏石窟建筑群,随后他发表了《云冈旅行记》《支那山西云冈石窟寺》,引起世界学术界的注意与兴趣,中外学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云冈石窟研究。法国的东方研究专家沙畹,将其收集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照片与图录,著成《华北考古学使命记》。中国学者陈垣、梁思成、周一良、戴蕃豫的文章,则重在解析云冈历史,介绍邻邦的研究成果,最初的探讨以云冈石窟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来源为主。

年~年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对云冈石窟进行深入调查,并将其摄影、实测、线描、拓片、论文等研究成果结集为16卷本《云冈石窟》巨著,年~年陆续出版。此套《云冈石窟》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非常珍贵,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如今再版的水野清一《云冈石窟》及新近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云冈石窟》价格非常人所能承受,而且有些洞窟因特殊原因一般人也无法全方位观摩,介于此,特将水野年~年间拍摄整理的电子图片分享,以便大家对云冈石窟造像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此套电子版清晰度较高,有需要者可文末扫码获取。本篇介绍第十窟。

第十窟

10窟外壁

第9-13窟因后世敷泥施彩绘而变得绚丽多彩,故通称“五华洞”。五华洞又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一方面西来之风不断,胡风胡韵依然浓郁,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中华传统势力逐渐抬头,汉式建筑、服饰、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逐渐显露。

第9、10窟为一组双窟,约建凿于太和八年(),完工于十三年()。它是一组前后室结构、具有汉式殿堂布局形式的双窟。窟外壁崖面残存7个长方形梁槽,与地面柱础穴相对应,属辽代前木构建筑遗迹。窟门列楹柱,面阔三间,间距相同。柱身雕刻千佛,柱体渐上渐细,柱头刻皿板、栌头、栏额等部件,柱下镌须弥座及驮塔的大象、狮子。两窟前室凿有甬道相通。

10窟主室南壁

第10窟虽然和9窟为一组双窟,有着共同主题和相似的造像布局,但是绝不雷同。同样的窟前露明立柱,前后室窟壁几乎没有放过一处空隙,雕满诸佛飞天、花卉鱼虫,雕凿内容繁华艳丽呈对称布局,显得繁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10窟前室北壁须弥山

与第9窟最引人注目的不同之处就是明窗与窟门之间。9窟是穷极奢华的屋顶,10窟却做出造型简朴的须弥山形象,共同特征是这组双窟装饰过于繁缛。按照佛教说法,须弥山山清水秀,森林茂盛。这里虽有豺狼虎豹出没,但是却与人类互不伤害,相处极为快乐融洽,是人们向往的天堂,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西天极乐世界。

10窟主室北壁主佛

10窟的后室同9窟所表现的一样,一龛一佛因缘故事,比较遗憾的是主像已毁坏,面目全非。现存主像为后世补塑,佛像背后有绕佛礼拜道,与9窟相同。东西壁5米高左右胁侍菩萨也均为后世补作,水准不可同日而语。西壁风化较严重,经后世补塑彩绘,但已失原貌。

前室

10窟前室东西长11.5米,进深4.35米,窟高10.65米。北壁形制与第9窟前室北壁相同。壁面雕刻第一层风化严重,现存佛本生故事两幅。第二层东、西两侧各雕一盝形帷幕龛,内均为倚坐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龛楣方格内雕飞天。中部开一拱门,边饰忍冬纹,门楣忍冬纹中雕化生童子,间以莲花门攒五朵。门上侧雕须弥山,山腰雕二龙缠绕,山间雕化生童子、树木、鸟兽等,山两侧雕阿修罗天、鸠摩罗天与一供养天。须弥山,相传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华言一由旬四十里),是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有城,为帝释天所居,有日月环绕。帝释天在山顶统领须弥山周围的四方诸天,合起来共三十三天。第三层中部为明窗,窗楣中央雕一坐佛,两侧各雕五供养天,楣尾雕金翅鸟。明窗两侧各雕一供养天。西侧雕一圆拱龛,内为二佛并坐,龛楣内雕九佛,楣沿雕飞天,楣尾雕金翅鸟。龛外两侧各雕一弟子及力士。东侧雕一圆拱龛,楣尾为回首狮,其余与西侧龛基本相同。明窗上侧与两侧龛上侧并列伎乐龛十八个,与窟顶相连。

西壁雕刻可分三层。第一层雕刻已风化无存。第二层北侧雕华盖龛,内为立佛,经后世补塑彩绘。南侧雕一盝形帷幕龛,内为坐佛。龛楣方格内雕飞天,龛上侧雕供养天。龛柱雕为四重塔形,每层雕一圆拱龛,内雕坐佛。第三层雕一屋形龛,由两根立柱分为三间。明间内雕一交脚菩萨,两梢间内上雕菩提树,下雕思帷菩萨。

东壁雕刻亦分三层。第一层风化严重,现存佛本生故事三幅。靠北端开一拱门与第9窟前室相通。第二层南侧雕一盝形帷幕龛,内为坐佛,龛楣方格内雕飞天,龛上侧雕供养天,龛柱为三重塔形,每层雕一圆拱龛,内为坐佛。北侧雕一华盖龛,内为“儒童本生"故事。第三层雕一屋形龛,由两个方形塔柱分为三间,塔柱分四层,每层内雕一舞人。明间内雕一交脚佛,两梢间内上雕飞天,下雕胁侍菩萨。

南壁与第9窟前室南壁相同,两根八棱柱上雕千佛,南侧雕刻风化无存。窟门西侧下部风化,中部雕一须弥山,上雕飞天等,风化严重。上部现存一龛及四童子。东侧上部现存一屋,屋下侧雕动物形象,风化严重。南壁上部雕伎乐龛与千佛龛各一列与窟顶相连。

窟顶平棊式窟顶与第9窟前室窟顶形制相同,南侧雕刻多崩毁。

后室

10窟的后室东西长10.8米,进深7.2米,窟高10.4米,与9窟表现形式相似。拱门东、西两壁各雕一金刚,高1.5米,下侧风化严重。拱顶中央雕博山炉,东、西两侧各雕二飞天。明窗东、西两壁雕千佛,中央雕一较大的圆拱龛,内为坐佛。下侧雕山峦。两壁北侧均雕一立菩萨,高0.5米,由力士承托。明窗顶部中央雕一团莲,直径1.1米,四周绕以八飞天。北沿雕六飞天。

北壁坐佛风蚀殆尽,为后世补塑。下部于佛像背后开一隧道。长10米,宽1.7米。壁面雕刻风化严重,北壁供养人及顶部团莲、飞天依稀可辨。

西壁雕刻风化严重,经后世补塑彩绘,已失原貌。北侧雕一思维菩萨,高5米,亦经后世补塑。

东壁北侧雕一思维菩萨,高5米,经后世补塑施彩。南侧雕刻可分四层。第一层风化无存。第二层雕一屋形龛,内雕二倚坐像,两侧各雕二供养天。第三层为一盝形龛,内雕一坐佛,两侧雕供养天与弟子。第四层雕一坐佛,座前雕二狮,火焰纹背光内雕坐佛,外侧雕飞天与供养天。

南壁雕刻亦分四层。第一层中部为拱门,门两边饰忍冬纹,门楣忍冬纹中雕化生童子与莲花门攒。门两侧各雕一金刚,已见风化。东、西两侧壁面雕刻风化无存。第二层西侧雕一屋形龛,内为坐佛。坐佛东侧雕供养天、弟子与大象等,西侧雕刻无存,经后世彩绘。东侧雕一盝形龛,内雕“出四门"故事。第三层中部并列七佛。西侧雕一盝形龛,内雕坐佛,两侧各雕四供养天。东侧雕一屋形帷幕龛,内为坐佛,两侧各雕供养天五躯。(或为吉利鸟缘或提婆与佛缘)第四层中部为明窗。西侧雕“降魔成道"故事。东侧雕一双重龛,外为帷幕龛,内为圆拱龛。圆拱龛内雕坐佛,龛楣内雕火焰纹,龛柱雕忍冬纹,龛外两侧雕供养天与弟子。南壁东、西两侧龛上部雕坐佛列龛与窟顶相连。

窟顶为平棊方格,内雕飞天、阿修罗等,风化严重。

窟外

第9、10窟和其他窟从外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国内其他石窟都不多见的几根露明立柱平行一字排开,像极了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前的大殿柱,壮观之极。这种看起来和希腊雅典娜神庙前的立柱外观非常相似的立柱,在国内的其他石窟很少能够看到,尤其是以这种廊柱形制出现。现存相似的有天龙山石窟中雕凿于北齐的10和16窟以及响堂山石窟,而南北朝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出现过这种形制的石窟露明立柱了。

第9、10窟正面的两根露明通顶石立柱将正面空间分割成三间。柱外侧风化严重,基本已经无法辨识,从内侧可见立柱呈八角形。第9窟的保存状态较好,可见柱面各雕刻十层佛龛,柱下刻须弥座置于柱础之上,柱础刻有大象承托(已风化)。立柱高约9米,柱脚到柱头向上逐渐变细,有明显的收分。

在窟外的崖面上,清晰可见上方残存着东西走向的水平沟槽,沟槽下方分列七个承载木结构梁孔的痕迹。根据梁孔的大小比例及窟前柱础间距,这是一组典型的依崖构建的窟檐建筑遗迹。值得注意的是,第9、10窟外壁总高约24米,外部两侧的塔柱形制与四根露明立柱及两窟相邻窟壁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而是向外突出,形成类似于宫殿的窟廊。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