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贵远贱近”的心理使然吧,在云冈石窟大景区采访三年多,身为大同人,对那里的石窟群并不是特别在意,尽管它们是外地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反倒是云冈的东山常在我心里诗化地浮现出来。 最早听到“云冈人”说起东山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这个名字真好,简单大气,甚合上古“随山刊木”的取名传统。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东山是个很有内涵的文化符号。《诗经》中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被曹操写进了《苦寒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透着“哀我征夫,朝夕不暇”的悲壮苍凉。还有晋代谢安的东山高卧,宋代苏东坡《前赤壁赋》里的“月出于东山之上”,都让人对东山充满向往。 后来,终于有机会利用工作之便一次次登上东山。尽管多次登临,但每次去都很兴奋,仿佛东山有看不完的风景。事实上,东山也确实在“云冈人”用心经营下,总会让人有新发现和新感动。云冈的山有个奇特的地方,从不同角度看观感大不相同,有时看山是山,有时看山不是山。站在石窟群前看,大佛小佛就是凿在山崖上的,可你上了窟顶的古堡或是站在石窟群西的十里河对岸看,却没有山,而是一马平川。东山也是这样,你从景区大门进来,右手边青松满坡,上面分明就是山。可上了东山以后,它只是无峰无峦的一片高地,最多是有些地势起伏。这片高地视野极其开阔,举目四望,天高地迥,让人心胸开朗,你会觉得平时生活在城市里或穿行在景区中的人流就像蚁族。
第一次上东山是采访山西画院专业画家梁力强,在一个仿古四合院里。几名记者不走寻常路,从松间坡地弯腰登上去的。或许是同姓又同庚的缘故吧,采访之后我和他成了朋友。再去云冈,有空就想上东山看望他,见面以后话题也宽泛多了。逢年过节,彼此也 东山上修了好几个停车场,地面没铺水泥,全用的是碎石。云冈东山停车场铺碎石一是为了节省费用,二是可以涵养水源,把雨水雪水渗入地下或从沟渠流向蓄水池,既美化景区,又可浇树灌草。 林木茂盛的东山上还有个敦煌月牙泉般的蓄水池,是“云冈人”在大景区建成后修建的。池底和护坡用的都是废弃石料,池边曲径用黑色石材下角料铺成,旁边还点缀着旧时的拴马桩。引水下山的石渠和供游人行走的石径,用的虽然都是大同地区随处可见的石条石块,但经过重新排列安放后,野趣十足,浑然天成。这样的池子在西山上也有一个。 山西云冈彩塑壁画研究保护中心曾在东山上。该中心专业背景涉及文物保护、考古、美术、建筑、化学、环境等多个领域,参与了五台山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壁画保护修复、大同关帝庙大殿壁画保护修复、大同鼓楼重新彩绘等多个项目。
东山上最让“云冈人”自豪、也最值得游客一探的,要数创意学生宿舍了。由于工作原因,记者有幸见到那些工业塔罐、水泥管道、施工剩余木料等废料是怎样变成时尚新潮的居室和景观的。创意宿舍是专为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美术系学生来云冈写生准备的,同时也向游客开放。里面床位、电脑支架、灯罩、衣钩、梳妆台等一应俱全,新颖舒适。
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游客,来云冈,不上东山,实在是个不小的遗憾。
?云冈石窟官微
作者/梁有福
编辑/付 洁
责编/张 华
编审/王雁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