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大佛脚下侏罗纪古地震遗迹保护棚修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5
北京儿童皮炎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49.html
年12月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苏德辰研究员和孙爱萍等人在云冈石窟发现了侏罗纪古地震遗迹。本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1.6亿年左右的侏罗纪,填补了该时期华北古地震记录的空白。在大同云冈石窟发現的因古地震导致的液化砂岩柱是国内最早发现、产出最集中、形态最丰富、规模最大的新发现。我院党总支书记王雁翔得知这一遗迹发现的消息后,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立即安排保卫科、遗产监测中心设置隔离带,避免人为损坏。张焯院长结合实际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方案,做好标识工作,并立即着手修建保护棚进行相关保护。近日,保护棚修建工作即将完工,苏德辰研究员专程再次来到云冈石窟景区,会同我院院长张焯,研究人员张海雁、员小中、任建光等一起对侏罗纪古地震遗迹再次进行了详细勘察。苏德辰研究员对古地震遗迹的分类,标识和保护进行了现场指导。同时,积极鼓励根据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对公众开展地质遗迹资源的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苏德辰研究员说:“云冈石窟景区中的地震液化砂岩柱出露集中,形态完好,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地震液化砂岩柱群相媲美,是讲述地球苍桑巨变故事的良好场所,保护棚修建好后,可以更好的向公众展示这一遗迹,为云冈石窟景区增添了一个地球科学科普教育的典型景点,丰富了景区遗产展示元素”。我院将按照地质遗迹保护理念编制方案,尽快完成保护棚修建工作,对于这一稀有的古地震遗迹进行长久保存。据了解,古地震遗迹位于“山堂水殿”景点北侧道路的山体崖面下,是一套紫红色泥页岩与砂岩交互出现的侏罗纪地层,地表出露长度约80米。其中,西侧40余米地层中发现了数十个形态完好直径在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之间的砂岩柱,这些砂岩柱形状总体下粗上尖、或分叉或复合,垂直方向最大延伸接近2米。同时可见砂岩柱的围岩中有明显向上运移、拖曳的痕迹。苏德辰研究员解释说,地震发生时,经常伴有“喷砂冒水”现象,而“喷砂冒水”的通道里填充的泥砂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固结成岩石之后,就形成了这样呈向上“挤入”或“侵入”的砂岩柱,因此将其命名为地震液化砂岩柱。据苏德辰等研究,地震液化砂岩柱是古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类型。只有在强烈的地震振动下才可以产生如此规模的变形。

end

作者:范雪峰

编辑:范雪峰

责编:张 华

编审:啸 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