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穿越千年的凝眸云冈石窟艺术展第三期秀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5/3
自媒体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

浙江图书馆联合云冈石窟研究院、

青岛出版集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相关机构共同发起

往期回顾:

第一期昙曜五窟

第二期真容巨壮世法所稀

第三期秀骨清像幻化万千

公元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武州山大规模的皇家营造活动虽然停止,但民间盛行的开凿造像之风汹涌而起,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年)。

云冈晚期洞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以及第4、14、15窟和第11窟以西崖面上部的小窟,第4-6窟间外崖上方的窟龛。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洞窟,类型复杂,式样多变,内容趋于模式化、简单化。佛像一律褒衣博带,细颈削肩,清秀俊逸;菩萨披帔帛,身材修长,神情怡淡;飞天长裙裹足。窟外崖面的雕饰也越来越繁缛。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全面走向中国化、世俗化,成为洛阳龙门石窟开凿的样本。

—第4窟—

第4窟外景

第4窟位于第3窟西侧的小山包中。主窟坐北向南,为中心塔柱式洞窟。西侧并列的一个敞口洞窟,被列入其附属洞窟,编号为第4-1窟。洞窟外壁高约8米,中央下方为窟门,窟门上方东西两侧各开明窗,窟门和二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外壁有现代维修加固痕迹。窟门位于石窟中央下部,底部高出窟外基岩地面约0.9米。窟门高约2.1米,宽约1.8米,东西两壁和顶部均无雕刻内容。东西两侧窟内地面高出窟门地面约1.4米。

第4窟南壁

壁面中央下层为拱形窟门,上部东西两侧各开方形明窗,窟门和明窗呈倒“品”字形结构。壁面雕刻布局散乱,无统一安排。所有龛像风化严重,壁面最上层约1厘米厚的褐色表层外翻剥离主体壁面。

第4-1窟东壁盝形龛

龛式高出地面85厘米,为折屏式方格盝形龛龛楣。龛中央交脚菩萨像残存素面高冠,面部风化,颈饰项圈,帔帛于腹部十字穿环,下着羊肠大裙。方座两侧各雕一狮子,其中北侧风化严重,南侧狮头保存略好。龛楣折屏式方格内各雕坐佛,残存5尊。帷幕上雕天人牵华绳供养,左侧供养天可见有头光,着通肩式袈裟,双手合十、牵华绳。龛柱外两侧各雕胁侍菩萨,皆有桃形头光,风化较严重,其中北侧菩萨像风化尤为严重。龛楣左右两上隅雕供养天,南侧可辨者三身、北侧一身。

—第5窟附洞—

第5窟内四壁满雕大小佛龛及佛像,但缺少统一部署,说明其并未按原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工,这或许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重大举措有关。

第5窟附洞秀丽的立菩萨

第5窟附洞的龛佛,号称“云冈至美”

第5窟附洞的秀骨清像

第5窟附洞表现的“逾城出家”佛传故事

—第11窟附洞—

第11窟附洞东壁交脚菩萨特写

第11窟附洞窟顶飞天

—第14窟—

第14窟前室西壁中层菩萨头部

菩萨面容俊秀,属云冈中期风格。头冠中央出束发,双线勾勒右向旋纹,外周莲瓣与旋纹构成同心圆。

第14窟廊柱

—第15窟—

第15窟平面为正方形,除正壁开龛造像外,其余各壁雕镌小佛坐像近万尊,排列规整,俗称“万佛洞”,其西壁中部佛龛龛楣上的水藻、鱼鸟浮雕造型生动,水平较高。正中的五层塔柱所镌之各种建筑部件如塔檐、斗拱、檐柱、栏额等保存均较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塔式建筑的重要资料。部、微倾,神情俏皮、天真。

第15窟西南壁上部

第15窟西南千佛壁

西、南两壁相交为直角,两壁千佛密布、排列整齐。南壁第1层千佛龛较大,西壁第1层雕组合龛。第2层千佛两壁相交对齐,拐角处有的二佛或三佛同处一龛。

第15窟西壁龛饰充满灵动之美

第15窟西壁龛饰局部

第15窟西壁的比丘众

—第20窟—

第20窟露天大佛及以东诸窟

从西部诸窟往东看,昙曜五窟西南壁处于东西一条线上,窟前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因南壁早年坍塌,第20窟主佛像与左胁侍立佛出露在外。

第20窟主佛与左胁侍佛

主佛内着僧祇支,边饰精致的联珠纹、忍冬纹带。外着袒右肩式佛衣,衣缘翻卷呈折带纹,具中亚犍陀罗艺术风格。双手结禅定印,拇指相对、竖起与余指搭成三角形。大佛与东立佛俱肩宽厚胸、臂膀壮实、挺拔健硕。

第20窟主尊背光外西上隅奉果飞天

飞天头戴三面宝冠,窄额广颐、弧眉杏仁眼、面额丰盈、鼻尖圆润,唇似花瓣、唇线分明。右手及左下身残毁,额发分绺后梳。颈戴项圈,腕、臂戴镯、钏,钏宽饰有小圆形莲花。左手托果盘于胸前,右手外展于身侧。双腿并扰向后,足尖向下,侧身向上飞翔。帔帛顺臂进肘,飘于体侧,翩翩向上。

第20窟西立佛头光外第2排龛坐佛头部

龛内主佛具小圆肉髻,宽额圆颐、五官精巧、颔首俯视。内着僧祇支,外着袒右肩式佛衣,左手上举于胸前,衣纹密集呈阶梯状,虽残缺仍显庄静典雅、法度严谨。

第20窟主尊背光外东上侧供养天头部

供养天头戴三圆宝冠,顶饰仰月,正面圆冠面上饰三重同心圆,两侧冠面中央出穗。耳后披三角巾,发髻分绺,每绺绕卷,披垂肩部。供养天饱额丰颐、面颊肥盈、五官紧凑、嘴角略抿,显示其恭肃之神情。短颈宽肩、雍容华贵。

—第20窟以西石窟—

主要以不成组的洞窟、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居多,洞窟内部日益方整,塔洞、四壁以三龛及重龛为流行窟式。龛楣、幔帐等雕饰造型已渐趋繁缛,佛像造型亦多清瘦,是一种汉化的形象。

第24窟窟顶飞天

第25窟窟顶平棊藻井

第33窟西壁菩萨像与北壁右胁侍

第34窟西壁飞天

第37窟南壁菩萨

第39窟中心塔柱

—结语—

云冈石窟完整地体现了5世纪的佛教发展、建筑形式、艺术设计等创作思想与动机,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宗教与政治、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阜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神奇地汇聚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精华,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大型古代人文思想聚集之地,形成无与伦比的、计划性和完整性有机统一的大型文化作品。诚如宿白先生在《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所言;“云冈石窟是……魏国领域内兴凿石窟所参考的型。……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甚至远处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都是任何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云冈石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佛教文化的高地。它的博大精深,经历了年沧桑烟云。在它身上,笼罩了太多的神秘和与众不同。云冈超拔的气质,需要无数人去呵护、塑造和解读。

扫描或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