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龙门石窟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隋唐时期的代表洞窟有大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
龙门唐代石窟中,大卢舍那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而震撼。卢舍那佛,梵文,即报身佛,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大卢舍那像龛于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公元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这尊佛像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开光仪式,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
关于大卢舍那佛,还有一段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紫微城中。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而她却灵机一动,立刻掉起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边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边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大卢舍那像龛。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武则天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其意为“日月当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义也完全一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