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林徽因的一首诗《灵感》,写得很美,据说是因为没有发表过,所以大家不是很熟悉,最先出版是在年的《林徽因诗集》。对于这首诗,我就是有个疑问,诗歌的尾款显示是“二十四年十月,徽因作于北平”,这到底是什么时候呢?网络上搜索的结果是这首诗作于卧病期间,在年10月,这就奇怪了。
《林徽因传》里确实写到年林徽因生了一场病。当时林徽因同梁思成于年6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读预科班,为上大学做准备,七月到达。之后林徽因发高烧,不知道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因为梁思成的母亲不同意他们的亲事而感到伤心,也可能还因为与徐志摩诀别有些难过,总之确实高烧了好多天。那段时间,梁思成每天早晨都会采一束带露的鲜花,林徽因一醒来便看到花瓣上晶莹闪烁的露珠。在梁思成的照顾下,林徽因慢慢好转。
在年9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结束了康奈尔的summerschool,一起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开始大学生涯。而这个时候的10月,林徽因应该是在宾大学习她喜欢的建筑课程。她与梁思成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经常和朋友去校外郊游散步,醉心于盖顶桥梁,享受美味小吃,求学生活也过得惬意。所以说是年10月作于北平,就有点说不通了。
这首诗分为两段,第一段的山水描写,好像又写的是康奈尔大学,在《林徽因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正值七月,美国东部的枫叶才刚刚泛出些微的红色。绮色佳这座万树环绕的小城正准备迎接一年中最丰盛最风情的时节。湖光山色,没有想象中热烈,反而多了几分庄重素雅。泉水从山涧中潺潺奔流而出,跌宕于岩石之间,形成精巧的瀑布。彩虹在水雾间若隐若现,与红树碧水一起环抱着康奈尔大学。”一看文字,就知道这里很美,可惜,不是这里。
虽然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很有名,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只会养尊处优的“阔太太”,建筑仍然是她最爱的事业。她和梁思成回国后是在张学良捐资的东北大学任教,年才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可以看出,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的,并且加盟中国营造学社,一有机会就进行野外勘察、考察中国古建筑。直至抗战爆发,营造学社先后考察了全国个县市的古建殿堂房舍处,其中详细描绘的有组,完成测绘图稿张。他们在春夏外出考察,秋冬两季用来整理照片和测稿,撰写考察报告。这些付出都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非同小可的贡献。
年,林徽因、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考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他们完全被云冈石窟的美给镇住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不凭借天然洞窟,完全以人工劈山凿洞,五尊神像模拟北魏五位皇帝的真容而雕凿的,高大尊严,尊贵神圣。当《华严经》响起的时候,林徽因不自知的泪流满面。
《林徽因传》里在讲这段经历时,写到“《华严经》响起来了,排箫、琵琶、长笛奏出的美妙的仙乐缭绕在耳畔。这穿越了年时光的声音没有丝毫的消损,仍然轰轰烈烈地震荡着现代人的灵魂。在这里,活着的不是释迦牟尼,活着的是石头一样顽强的历史,是把这历史雕凿在侏罗纪云冈统砂岩上的无名的太史公们。远在西方雕塑之父米开朗基罗没有诞生之前,这些无名艺术家的生命便活在这云冈统砂岩上了,便活在这有血有肉的石头里了。石头的灵魂是永远醒着的,他们要把一个一个梦境千年万年地守护下去。”
这让我也感动万分,更不用说林徽因了。之后他们又对山西其他地方的古代寺庙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发现古建筑40余处。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把这次山西之行的成果写成了《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
《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选段,梁、林二人合写
在《灵感》的第二段“留下檀香、木鱼、合掌,在神龛前,在蒲团上”这句也许就来源于山西之行吧。所以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诗歌“以物寄情”的“物”应该就是他们在考察古建筑时的所见所闻,这些被人遗忘和忽视的角落里的残骸,被他们重新拾起,擦亮收藏,每一次的光辉,都深深打动着林徽因的心。在《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的选段里,文字间的俏皮、生动,和诗情画意,也和《灵感》里的内容有些契合。
虽然林徽因的肺病一直困扰于她,但是在北平的那些日子,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丰沛的物质生活、志同道合的朋友、体贴的丈夫,还有可爱的孩子,所有珍贵的东西,在此时她都拥有了。在这样的环境和心态之下,才会写出如此轻快美妙的诗歌,即使是难缠的肺病也不能打扰她写诗。
再回过头来看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在北平,那就绝对不是年写的,那这个二十四年是什么时候呢?也许可以算算民国的时间。中华民国于年1月正式成立,那“二十四年”应该就是年,这样时间、地点、环境、背景等就都吻合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