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发展 >> 正文 >> 正文

麦积山上的书法遗迹书法田园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4/10/8

天水是甘肃省一个宁静优美的城市,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中国有四大名窟,分别是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其中,麦积山石窟就位于天水。

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就是民间传说中麦积山的得名。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时期,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米,距天水市30公里。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

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堆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故当地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

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

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

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9.4米的隋代舍利塔。

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个,泥塑、石刻造像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佛像风化和遭受破坏也比较严重。然而难得的是许多佛像身上,还可以看到彩绘的痕迹,色彩华美。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站在麦积山脚下,抬眼仰望,只见龛窟密如峰房一般,依窟建檐,层层相叠。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其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令人赞绝。

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崖三大摩崖佛像,他们静立东崖多年,指点迷津,俯视万善,送往迎来,就像整个麦积山的守护神。东崖三佛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5米,两边各有一尊菩萨侍立,右侧的菩萨竟然左手托腮,神情可爱。麦

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雄伟,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天水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千佛廊,万佛堂,鹞子翻身牛儿堂。”这是说明麦积山石窟的栈道走起来很是惊险。相传在明朝,有一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沿栈道层层攀援,被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所打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千佛廊,听了属下衙役所讲的“鹞子翻身”后一时兴起,想从千佛阁的摇渡铁链上,用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州官居然成功了。

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腿软抖战,说什么也不敢迈步了。没有办法,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连夜开工,用了三天三夜的时凿开了一个小洞,已吓得半死的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

后来,人们对那小洞又进行了开凿扩大,使游人低一下头就可以通过了。并特地在这洞口顶上镌刻了“小有洞天”四个大字。

过栈道,看雕塑,不可漏下难得的两方题刻,一方上书“麦积奇观”,为明万历年间河南浚县人赫瀛所书,落款为“天雄赫瀛”;另一方则书“是无等等”,为佛教一偈,是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志士王了望修佛之后而悟。此二题刻均在此有三百余年之久。

麦积山脚下有一寺,名瑞应寺。寺始建于东晋,略早于麦积山石窟。来麦积山的游客多流连于麦积山石窟精美的雕塑,往往会忽略山脚下的瑞应寺。寺内有一处偏殿上挂的一个白色匾额,有4个蓝色的的大字:寺古云深,倒是契合当时景致。

“一看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麦积山石窟,是佛从遥远的西域走向中原,而遗留在大西北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05.html